《求是》杂志发表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的蹲点调研报告《凉山脱贫攻坚调查》

2019-08-16 09:12:52来源:《求是》2019/16 编辑:邓强

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的蹲点调研报告《凉山脱贫攻坚调查》。四川在线全文转载如下:

 凉山脱贫攻坚调查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彭清华 

凉山彝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是影响四川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对凉山脱贫攻坚高度重视、对彝区群众十分牵挂,2018年春节前夕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指导,2019年新年贺词中还深切关心看望过的彝区群众,给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我到四川工作一年多来,先后6次到凉山调研扶贫工作。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确定以脱贫攻坚为主题,选择到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凉山州布拖县和金阳县开展蹲点调研,对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2019年6月28日,彭清华书记到金阳县甲依乡宝岩村调研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与部分贫困群众、村组干部、帮扶干部座谈,仔细询问贫困户精准识别、产业发展、外出务工、孩子就学、医疗保障及脱贫政策落实等情况。

凉山彝区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布拖县和金阳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彝族人口均超过80%。经过这些年脱贫攻坚,两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35.6%、38.1%分别降至2018年底的26%、23.6%,仍属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去最偏远的乡、看最贫困的村、访最贫穷的户,是这次调研的初衷。3天时间里,我走访了6个乡、7个村、29户贫困户,在农户家中召开了3次有贫困群众、老党员、村组干部和帮扶干部参加的“坝坝会”,利用晚上时间召开了3次县乡干部座谈会。之前,还派出两个调研小分队,深入两县18个乡、26个村、84户贫困户,对面上情况进行摸排。

走访的7个村贫困发生率都超过了40%,尤其布拖县奎久村达95.6%,是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之一。这个村地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2900多米,山高坡陡,耕地零散,广种薄收。全村166户591人中,有贫困人口565人,是典型的极度贫困村。沿着崎岖小路来到奎久村二组,村里都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房上盖着木板、石板或茅草,无窗户、无开间,不通风、不透光,门又矮又窄,需要弯着腰才能进到屋里。历史上,许多彝族家庭都是人畜同屋,近年来通过扶贫,在每家院子里搭建了畜圈,牲畜搬出去了,但全家人仍同住一屋。我在吉什吉惹、吉什木日、乃来哈要家,了解到这几户都享受了低保、养老保险,乃来哈要还享受了残疾人补贴。孩子上学是免费的,看病能报销大部分费用,最大的问题是住房。目前,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子正在抓紧修建,2020年春节前就可以搬进去了,大家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金阳县丝窝乡洛古村有199户855人,其中自发搬迁58户283人(自发搬迁贫困人口5户22人),现在本村居住的还有141户572人。截至2018年底,全村剩余贫困户82户、贫困人口343人。图为洛古村部分住房,近景屋顶破损坍塌的房屋是部分自发搬迁户迁出后遗弃的住房。

其他几个村的状况稍好一些。进村道路是新修的水泥路或柏油路,沿途处处都能看到集中安置点建设工地,幼儿园、卫生室建到了村里,村民生活大为改善。金阳县依达村的搬迁户阿牛伟日、吉克采木,原来住在高山上的土坯房里,靠放牧和种植土豆、玉米过日子,世代贫苦;2018年享受扶贫政策搬进了建在公路边的新居,房子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家里用上了电视机、电饭锅,生活条件今非昔比。很多彝族村民虽然语言不通,但见面都竖着大拇指连声说,脱贫攻坚瓦吉瓦(好得很)、习总书记卡莎莎(感谢)。大家发自内心地感恩党、感恩习近平总书记。

州里同志介绍,如今凉山州乡镇和村道路通畅率达99%以上,15年免费教育(含3年幼教)已全面实施,为帮助彝族孩子学前学会普通话,绝大多数村办起了幼教点,全州65.9万贫困人口告别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所处的生存状态,过上了新的生活,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88.1万降至2018年底的31.7万,贫困发生率从19.8%降至7.1%。凉山脱贫攻坚带来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印证了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广大基层干部和各族群众对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充满信心。

通村路,致富路。图为雷波县簸箕梁子乡觉普村的通村公路,打通了与外界联系的“毛细血管”。

“两不愁”基本解决、“三保障”还有短板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标尺。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把凉山州极度贫困村“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作为这次调研的重点。

2019年6月28日,彭清华书记到金阳县丝窝乡洛古村调研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在贫困户文古洛木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从所走访的贫困户情况看,吃穿已不成问题,家家都存有粮食,挂有腊肉,土豆、玉米、荞麦是自家生产的,大米则是从外面买来的。凉山彝族群众过去缺衣少被,现在人人都有几身换洗衣服,逢年过节或客人来了,都要换上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很多还是自己缝制的。是否不愁吃不愁穿,关键看有没有稳定的收入。群众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种养业。凉山农村家庭一般都有五六亩或七八亩地,多的达十几亩(部分是开荒地),除了粮食作物,有的还种一些花椒等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养几头牲畜主要自己吃,部分也拿去卖钱。二是外出务工。2018年凉山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输出劳动力6.1万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家里只要有人出去打工,脱贫就有了保障。对于没有外出务工的,村里还安排了一些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三是政策兜底。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可以根据家庭情况申请享受低保政策。老人可以领取养老金和高龄补贴,残疾人另有专项补贴,有的户还有生态林、退耕还林等补助,算下来也能达到脱贫的最低收入标准。最要紧的,是使低保政策能够真正兜到贫困户身上去。

凉山州光能、风能等资源丰富,风电等产业变“动能”,帮助群众脱贫增收。图为德昌县安宁河峡谷的风电基地。

据了解,凉山州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0元的还有45533户(其中布拖县5516户、金阳县3107户)。影响稳定增收的主要原因在于:种养业效益不高,交通仍是最大的瓶颈,物流成本较高,外销渠道不畅;外出务工比例偏低,由于语言不通、缺少技术,2018年全州转移输出劳动力129.56万人、转移率52%,低于全省18个百分点;有些政策落实还不到位,比如,按规定60岁以上村民可以领取每月100至117元不等的养老金,满80岁还可以领取50至100元不等的高龄补贴,但有的老人在集中摸底申报时不到规定领取年龄,等达到后又没有及时帮助他们申请办理,导致政策落空;还有些在最初识别时不符合贫困户条件,后因灾、因病等致贫,但没有及时补充纳入而未按时享受相关政策照顾。

住房安全是脱贫最直观的标志,也是凉山当前最紧要的任务。凉山彝族群众对住上好房子的愿望十分强烈,几年来,省上先后启动彝家新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全州267万农村居民从土坯房中搬出来,住上了安全敞亮的新居。目前,全州还有43388户安全住房建设任务,其中23700户属易地扶贫搬迁,多数处于在建状态。高寒地区11月后就基本不能施工,由于建设时间集中,造成建筑材料紧张,成本增加。布拖县日需用砖300万匹,全县所有砖厂满负荷生产每天只能产砖50万匹,其他需要从外地拉进来,3毛多一匹的砖运到工地达到7毛多。我反复提醒负责工程建设的同志既要赶工期,更要确保工程质量,房子是建给群众住的,质量不过关,群众不方便,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千万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

住房安全是脱贫最直观的标志,不仅要建安全住房,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图为金阳县丙底乡布洛村彝族新寨全貌,一幅“房在林中建,人在林中游”的美丽画面。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我实地察看了布拖县瓦都乡中心小学,家住附近的孩子放学可以回家,远一些的在校寄宿。孩子们上学不花钱,吃住都由政府负担,每人还发了校服,宿舍也非常整洁。客观讲,送孩子上学比留在家里对家庭负担更轻,这就有效保证了孩子们不会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但凉山州学龄少年儿童失学辍学现象还比较严重,据统计,全州失学辍学人数高达61872人,近年来经过各方努力已解决39271人复学问题,还有2260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5541人)。这既有思想观念落后的原因,也有教育资源不足的因素。有的认为读书无用,不想读,跟父母打工去了;有的学习成绩跟不上,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彝区孩子听不懂普通话,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尽管这些年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但大通铺、大班额仍较普遍。目前,州里已对所有失学辍学孩子建立了台账,指定专人联系跟进,区分不同情况,解决他们返校复学问题。

基本医疗有保障是贫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从到访的贫困村看,群众都纳入了医保体系,即便在最偏远的地方,乡村两级都建有卫生院(室)。群众可以就近看病,乡镇医院门诊费用30元以内不用个人花钱、30至100元的由个人自付、100元以上按一定比例报销,贫困群众县域内住院个人支付大约只占5%。为什么还有一些群众因病致贫呢?一是不少彝区群众健康意识不强,小病扛一扛,不愿找大夫,小病拖成大病;二是政策宣传和落实不到位,有的群众不知道看病能否报销、能报多少,担心不堪重负;三是基层医技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转诊不便、治愈率低。

此外,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户三有”方面有些还没有到位。据了解,全州还有20003户安全饮水不达标,4420户生活用电不达标,21604户广播电视不达标。这些问题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必须逐户解决。

金阳县依达乡依达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贫困户64户、308人,一村一幼教学点1个,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以有效解决。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也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扶贫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保障脱贫攻坚质量。

第一,资源配置需要更加科学合理。调研中发现一个现象:一方面,凉山医疗资源整体不足、保障能力较弱,基层普遍反映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短缺;另一方面,又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虽然都建立起来了,但接诊率低,有的医疗设备购置了用不起来,甚至没有拆封。布拖县瓦都乡卫生院共有8名医护人员,还有4名村医轮流值班,2019年以来除几名住院病人外,平均每月接诊仅20人。从面上看,布拖县有乡镇卫生院30个,核定编制390人,在编在岗372人,平均每个机构12.4人。医疗机构增加了,但就医人数却逐年下降,2016—2018年间,全县在基层机构诊疗人次从6.1万减少到3.3万,降幅接近一半。这与当地人口外流逐年增加、基层医疗机构覆盖人口较少以及服务能力较弱有关。类似情况在教育领域也存在,有的学校大班额、大通铺问题突出,金阳县义务教育阶段699个教学班级中,55人以上大班额达355个,最多的高达135人;住校学生大都2人甚至3人一床。而有些较为偏远的学校学生又比较少,金阳县寨子乡小学在校学生只有95人,最多的班32人,最少的班只有2人。

现在,群众对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比较强烈。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交通条件改善,群众收入不断提高,有病去条件好些的医院看,孩子送到外面好点的学校去读书,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我们既要根据实际需要扩大基层公共服务资源保障,也要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破按现有行政区域分配资源的格局,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集中资源办好中心乡镇及中心村的学校和医院,通过乡镇医院定期组织巡诊的方式解决一些偏远贫困村村医不足问题,让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凉山群众居住分散,乡镇规模较小,上级部门在对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学校达标考核时,也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避免“一刀切”。

第二,扶贫政策需要统筹兼顾。现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扶持力度较大,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出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其他边缘贫困户享受的政策待遇相差悬殊的情况。就拿解决住房安全来说,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其他都由政府承担,而非建档立卡随迁户一般补贴3万至5万元不等,其他由个人自筹,这样每户补贴相差几万元,最高达10万元左右。布拖县奎久村二组有53户村民,其中45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即将统一搬迁到集中安置点,剩余8户不能享受同等政策,只能留在原址。当初建档立卡时,优先考虑困难群众,县里规定村组干部一般不纳入贫困户,这对于防止乡村干部以权谋私、密切干群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造成部分村组干部困难家庭享受不到相关政策待遇。金阳县瓦伍村洛姑依达组有33户,其中28户贫困户都搬下山住进了新居,还有3户五保户也准备搬下去集中供养,只剩下一户组长和一户村医留守在10里外的高山上,成了“独居户”。据了解,这并不是个别现象。金阳县搬迁率80%以上的119个自然村,共涉及村组干部175人(户),由于随迁政策差距过大,绝大部分没有搬迁。

在2013年进行贫困人口识别时,主要看群众收入水平,有些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可能只是“一只羊”或“一头猪”的差距,但一经认定,享受的政策扶持却是“天壤之别”。有的地方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遍住新居、其他农户住老房,造成部分群众心理上的落差,影响对脱贫攻坚的满意度。当然,有政策就有差别,现阶段重点是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其他问题可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盘考虑。对少数亟须解决住房安全的农户,可以利用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统筹解决;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搬迁率达80%以上的贫困村,要给予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尽可能实现整村搬迁,否则留下部分散户不搬,不仅公共服务无法保障,用水、用电和道路维修成本也将大幅增加,现在的非贫困户可能成为将来的贫困户。

第三,综合施策解决阻碍凉山脱贫的特殊社会问题。凉山在新中国成立前曾是烟毒的原植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凉山成为境外毒品经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之一,毒品、艾滋病问题是部分群众致贫返贫的重要根源,也是困扰当地发展的“拦路虎”。“一人吸毒、全家遭殃”、“一人染病、全家致贫”现象比较突出。近年来,省州县上下联动、有关部门协同配合,通过重拳肃毒、全域防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凉山州外流贩毒人数、本地新滋生吸毒人数大幅下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大幅提升,新发感染率逐年降低。克服这个顽瘴痼疾很不容易,需要付出整代人的努力,但它事关群众生命健康,事关彝区兴盛发展,再难也要做。

凉山州还有一个特殊社会问题是彝族群众自发搬迁。历史上彝族先民为了躲避战乱、应对灾荒、谋求生存,惯于游牧轮耕,有的居无定所。直到前些年,说走就走的自发搬迁仍在一些地方流行,这一方面暂时缓解了群众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又造成人户分离,在迁居地没有户籍,不能加入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享受相关政策照顾,而原户籍地也因其外迁不再过问,形成“两不管”局面。据统计,凉山州内跨县自发搬迁人口有15.08万人(搬迁至其他市州还有3.43万人)。为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掉队,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加大了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对其中符合条件的6652户25424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由迁出地与迁入地按照责任分工进行帮扶,部分实现了脱贫,尚未脱贫的还有4362户18090人,已落实帮扶责任和措施。通过综合施策,力争用几年时间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

增强健康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图为昭觉县四开乡洒瓦洛且博村幼教点,小朋友们展示自己干净的小手。

决战决胜必须更加精准务实

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凉山州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条件最差的高山峡谷地带,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让贫甲天下的大凉山永远告别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让彝区群众与全国全省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这是具有何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践行初心使命,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聚焦聚焦再聚焦,精准精准再精准。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力量必须更加集中,措施必须更加精准。就四川来说,要聚焦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其中彝区又是重中之重。2018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12个方面34条“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派出11支共5700多人的综合帮扶工作队,长驻凉山11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助力脱贫攻坚,中央有关部门和广东、浙江两省通过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也给予了有力支持。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省组织了26万多人的队伍,从2019年6月开始,用两个多月时间,围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开展回头看大排查,一户一户走访,一项一项登记,建立台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补齐短板,用绣花功夫做精准文章,确保帮扶工作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压紧压实领导责任,防止精神松懈滑坡。凉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条件艰苦,这些年一仗一仗打下来,基层干部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弦绷得很紧,付出很多、牺牲很大。许多基层干部和帮扶工作队员舍小家顾大家,与贫困群众一块苦一块累一块干,他们的精神令人感动。但是,时间久了也会产生一些惰性,有的存在盲目乐观倾向,对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有的存在消极悲观情绪,导致精神懈怠、工作松垮。对干部既要压实责任、强化问责,也要关心爱护、鼓劲激励,使他们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现在正是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越到冲刺阶段,越要咬紧牙关、一鼓作气、不胜不休。

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切实提高造血功能。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方面,都向贫困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可以说是有史以来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变化最大、受益最多的。但在部分群众中也产生了过分依赖心理,有的地方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现象,有的群众甚至习惯于坐享帮扶、不愿脱贫摘帽。高质量脱贫不能只靠救济,扶贫不能养懒汉。贫困群众既是帮扶对象,也是脱贫主体,必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内生动力。要进一步加强感恩奋进教育,引导群众知恩图报、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厚葬薄养、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也是彝族群众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让彝族群众养成好习惯,尽快融入现代文明。

发展文创产业,巩固脱贫成果。图为2019年6月27日,普格县螺髻山镇德育村的电商产品展览室中,村民吉好莫友作正在制作植物标本。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带不走的乡村干部人才队伍。目前,在凉山州参与脱贫攻坚的各级帮扶干部和专业人员共11276人,有的重点县帮扶干部已超过本地干部。这支队伍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长远来看,给钱给物不如建好一个党支部。帮扶工作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把村“两委”班子建好建强。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了,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问题更加突出。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干部和人才从哪里来?要更多从优秀农民工和退役军人中物色培养。他们外出打拼多年,学到了新知识、接触了新事物,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本领,有建设家乡、造福桑梓的情怀和愿望。引导他们回乡创业,从中物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组干部人选,是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和基层干部队伍的关键之举,要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