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0年7月20日)
为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强省,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大力推进“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着力强核心、补短板、提价值,聚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加快培育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中有升,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左右,亩均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创新型经济形态加快形成,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成为主要特征,制造业竞争实力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到2035年,基本实现制造业现代化,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强省。
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着眼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建设全球重要的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网络安全、超高清视频等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航空航天、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新一代轨道交通、清洁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为引领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以优质白酒、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绿色食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以及全国重要的以钒钛、稀土、光伏、特种电子材料、石墨烯等为主导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高分子化工等为重点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医疗防护、抢险救援装备等应急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应急物资生产及储备基地。布局前沿科技及产业化运用,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精准医疗、前沿新材料、卫星互联网、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农业装备等未来产业集群。
(四)实施产业链填缺补短工程。编制重点领域产业链全景图,引进落地一批、推进实施一批、投产达效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集中力量强链补链延链。推进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大技术更迭、工艺优化、装备升级投资,提升全产业链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开展产业链联动协作行动,构建大中小企业配套、产学研用协作、上下游企业共生的产业生态格局。
(五)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编制重点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清单,落实国家软件重大工程,推广运用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产品技术。加快制造业供应链安全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核能及核技术应用、航空航天等项目。
三、培育优质制造业企业
(六)培育“头部”企业。开展“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集团大企业提升行动,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制度,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升行动。
(七)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聚焦供应链整合、创新能力共享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机制,创新融通模式,营造良好生态。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型载体建设,构建“龙头企业+孵化”的共生共赢生态。出台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八)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不见面审批”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隐性壁垒。建立健全统一的企业维权服务平台,落实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对制造业重大项目试行环评预审,实施环评豁免管理一批、承诺审批一批、加快推进一批“三个一批”管理。
四、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
(九)深化川渝制造业协同。支持成都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成都东部新区、宜宾三江新区等省级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成德眉资制造业一体化发展。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地区先进材料、汽摩配件产业协作,南翼地区联动聚集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在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建设一批产业合作园区(基地)。
(十)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布局一批以先进制造业生态圈为牵引的产业功能区,提升制造业特色化、集群化水平。推动市(州)间通道、产业、平台、服务共建共享,联动建设重大制造业项目,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把制造业打造成县域经济重要支撑。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
(十一)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实施“5+1”重点特色园区三年发展计划,支持创建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高标准建设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制定实施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推进产业园区智能化、循环化改造,开展园区“亩均论英雄”评价。
五、强化制造业科技创新支撑
(十二)推动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核动力技术创新平台、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落地,构建多层次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立网上技术需求及技术创新供给市场服务平台,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及大型企业高端检测设备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丰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十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大飞机、航空发动机与重型燃机、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动力及储能电池、高端农业装备、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领域前瞻布局技术研发。定期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录,组织“揭榜挂帅”,推进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十四)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保险补偿试点。建设一批新技术应用场景、中试基地、示范项目。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强化商业秘密、专利、商标等保护。组建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制定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按规定给予政府采购政策支持。
(十五)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制造业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实施品牌培育、品质提升计划,培育一批品牌示范企业和四川制造精品。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相关标准。
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赋能
(十六)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5G网络布局,推进数据中心、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加快数据资源产业布局,建设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智能计算中心。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强化工业信息安全。
(十七)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健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创建一批创新体验中心和产业示范基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及工业软件、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装备,推广智能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十八)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核心软件、人工智能、新一代网络数字产业集群。以需求为导向丰富应用场景,打造5G、人工智能、4K/8K生态圈,发展虚拟现实、移动支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超大城市智慧治理模式,打造“城市大脑”和“政务中枢”。
七、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十九)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资源型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以消费品、原材料、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农业装备等领域为重点,实施大规模技术升级改造。开展行业先进对标行动,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出清“僵尸企业”。
(二十)推行绿色制造和安全生产。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严格“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临江产业园区水污染治理、清洁生产改造及环境风险防控。完善生产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重点行业本质安全水平。
(二十一)发展服务型制造。制定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工业设计、系统集成、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和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服务企业以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
八、推进制造业开放合作
(二十二)主动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积极适应国内消费扩容升级趋势,提升制造业中高端供给水平。开展产品线上线下推介活动,组织产能对接“手拉手”活动。鼓励围绕氢能源、自动驾驶、智能制造、大数据、新制式轨道交通、无人机等开展应用场景建设。对接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和“新基建”等重点领域,牵引制造业发展。
(二十三)提高全球供应链适配能力。抓住疫情后国际产业链重构契机,加快形成国际航线网络,提升中欧班列(成渝)运营效能,打造陆海联运品牌,搭建“买全球、卖全球”信息平台,强化资源、技术、产品、服务多元化供应和国际产能合作。发挥国有企业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载体,提升“四川制造”影响力。
(二十四)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国内国际高端要素资源,鼓励外资企业加大制造业领域投资。深化东西部产业协作,鼓励与东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善央地合作长效机制,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吸引知名企业生产基地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探索开展“精准招商示范园区”创建工作。
九、提升制造业要素保障水平
(二十五)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落实深化增值税改革等减税降费政策措施。鼓励政府出资的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投资。统筹安排省级工业、科技、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等专项资金,加大对制造业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平台建设等支持力度。
(二十六)加强工业用地保障。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鼓励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线。原则上每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工业用地面积不低于出让总规模的30%。建立完善制造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鼓励“提容增效”。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企业在现有工业用地上新建、扩建生产性用房,提高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探索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和工业用地“带方案出让”,缩短开工周期。
(二十七)发展产业金融。围绕产业发展整合金融资源, 完善金融服务、优化融资结构、强化财金互动。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单列制造业专项信贷计划,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应收账款融资提质扩面。扩大金融租赁服务覆盖面,提升先进制造业金融租赁服务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二十八)强化制造业人才支撑。实施领军型企业家培养计划。选树宣传有突出贡献的制造业企业和企业家、科技创新团队,按规定给予奖励激励。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天府万人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等项目,培养引进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强“新工科”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交叉融合。推动建立“五业联动”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十九)优化能源保障。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 深化输配电价改革。实行精准电价政策支持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推进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提升天然气勘探开发能力,建立健全天然气弹性价格机制和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完善推广页岩气开发利益分享机制。保障电煤供需平衡,提高成品油应急保供能力。
(三十)畅通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多向出川大通道建设,构建“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加强航空运输体系统筹,加大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力度, 推动货运机场建设,打造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推动川内港口资源深度融合,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港口集群,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统筹发展铁水、公铁、空铁、铁海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促指导, 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