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海涛:创业不仅仅是创造“产业” 更要激发人才活力

2018-10-09 18:18: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记者:陈碧红 蒋君芳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陈碧红 蒋君芳 文/图)拥有全球最大无人机,开创无人机空投物资、组网通讯等商用化的先河……在2018全国“双创”活动周成都主会场现场,四川腾盾科技有限公司受到广泛关注。

据了解, 四川腾盾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年轻的创新型高科技航空企业,作为一家军民融合企业,腾顿科技打造了一个以高端商用无人机为代表,集前沿探索、产品研发、总装制造、运营服务和飞行员培训为一体的智能飞行器产业集群。以科技为引领的这家企业,目前共有国家级专家8名、省部级专家20名、退役/退休空军特级飞行员6名,公司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才多达70余名。

作为创新创业的明星人物,当天,该企业董事长聂海涛向媒体袒露了成功的“秘诀”。

四川腾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聂海涛

谈观点:向美国“臭鼬”工厂学习

“对高科技的创新和创业,必须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没有创新的创业是乏力的创业,而以新的体制机制为基础的创业,将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聂海涛说,创新的主要目的或动因之一就是为了“多、快、好、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机制才能更有效地保证,上述目的的达成,一直是腾盾科技努力探求的事。创新的主体和核心是人,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就拿我们搞飞机的人来讲,非常羡慕美国洛·马公司‘臭鼬’工厂的做法。”聂海涛介绍,其第三代掌门人谢尔曼·穆宁在“臭鼬工厂基本哲学”中的最后一条提出:“让你的员工放手做事,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成果将有多么辉煌”。其实,“工匠”们渴望能像“臭鼬”的研发者那样,拥有“自由而高效”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因此,创业不仅仅是创造“产业”,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能最大限度激发人活力的机制。我们出来搞“双创”的“初心”,就是要构建一个平台,让那些真正有情怀、有能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不一味地靠在国家身上,能快速决策,自由地、尽情地、愉快地、无后顾之忧地,为国家、为社会去创造,并实现自我梦想。

对高技术的创新和创业,另一个有机统一的重要方面就是要着眼于创“新业”,即要创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创建新产业、创立服务(消费)新业态。因此,企业出来搞“双创”的另一个“初心”,就是要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努力研发新产品,以供给侧的方式全力开拓一个全新的产业和服务业,即推动商用无人机的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

谈产业:借无人机发展中国“通用航空”产业

作为一家民营的飞机主机企业和总体单位,聂海涛一直在思考如何借用“商用无人机”的发展来促进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为“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转型做出贡献。对此,他的看法是:“发展商用无人机产业和服务”,是实现我国通航产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一,通用航空业是经济发达国家和航空大国的标志性产业。以美国为例,到去年底在FAA注册的通用航空飞机超过25万架,中国仅有2000多架,这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很不相称。

第二,通用航空服务业的多数业务完全可以用无人或地面操作的方式来完成,如:物流货运、遥感测绘、气象探测、农林植保等,这为无人机的商用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第三,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跟不上需求的增长,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空域航线管理等政策法规上的不适;研发生产上的落后所面临的技术壁垒始终未能走出自出创新的路来;市场服务需求还没有真正激活;飞行员在我国还属稀缺资源,造成通用航空服务业人力成本较高。

第四,利用商用无人机的发展,可实现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和服务业的弯道超车。在他看来,商用无人机可以满足通用航空服务的多数需求,同时我国无人机技术发展形势很好,已经处在世界先进行列,可以为这一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其次,商用无人机在全球正处在发展初期,中国可以在适航、空域管理等规则制定方面占据先发地位,可以摆脱国内通用航空产业在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美国当前约有25万架注册的通航飞机,我们保守计算,若未来10年我国通用航空业的发展达到今天美国20%的水平,即总需求量为5万架,则每年将有接近5000架通航飞机的需求,再若这其中大型商用无人机占10%, 则每年的需求量就将达到500架。”聂海涛表示,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的产值将达到600亿元人民币,到2025年将突破1800亿元人民币。

为更好地推动商用无人机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聂海涛给出几点建议:

一是要合理进行空域和航线管理,为激励市场服务端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二是要激活市场服务需求,在发展早期各级政府应主动规划、提供、购买相关服务,用服务端带动产业端。

三是要分析适航性要求的出发点,合理制定规范,避免自捆手脚错失良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