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342)丨仁寿水利社区:八年前迁走户口的农民现在为何“后悔”了

2020-12-25 15:20:5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水利社区一户居民的“别墅”外,停了一辆保时捷轿车

四川在线记者 樊邦平

“刘书记,政策有松动没有哦,我明年能不能把户口迁回来呀!”

12月21日,家住成都市温江区的张亮再次将电话打向了仁寿县大化镇水利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建成,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便是打听户口迁回政策。

“现在城镇户口迁回农村,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只有等等再看。”面对张亮的殷切期待,刘建成只能委婉表达了遗憾。

事实上,今年以来,提出要把城镇户口迁回社区的群众不止张亮一人,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有10位群众向水利社区提出了回迁户口需求的,但在现有政策下,他们的这一愿望已经很难实现了。

曾经走出的村民为何要纷纷返乡,一个普通的纯农业社区为何会成为城里人羡慕的地方?近日,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水利社区。

水利社区的图书阅览室

舒适的生活环境

让农村成了城里人羡慕的地方

12月21日中午,记者从仁寿县城出发,沿着213国道驱车不到半个小时,便抵达水利社区。

放眼望去,一栋栋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独栋建筑渐次分布在小山下的平坝上,站在进入社区的主干道上,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建成指着不远处的一排独栋建筑告诉记者,全社区261户居民就组团式集中居住在这片占地面积228亩的“别墅群”中。“如今的农村居民是家家户户住别墅,开小车,不仅有了天然气,还有干净的卫生间,居民的日子幸福得跟花儿一样。”

干净整洁的水利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

谈及今年以来居民热议的户口回迁问题,刘建成打开了话匣子,道出了这个丘陵农村社区的蝶变历史。

八年前,水利社区还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2亩,村民分散而居,耕作一家一户,种地一年,一家人的收入不到3000元钱。

2009年,家住水利村(后改名为水利社区)3组的张亮时年22岁,这一年,在成都打拼多年的他收获爱情,处了一位成都姑娘,当年结婚后,他果断将户口迁到了妻子的家乡——成都市温江区,成为了成都人。

俯瞰水利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

刘建成至今还记得,当年张亮大婚摆宴席,把全村人都请来的盛况,赴宴的村民无不羡慕跳出了农门的张亮。

和张亮一样,在彼时城乡二元对立的时代下,跳出农门,成为水利村年轻人的首选。

但这一现象在2012年发生了改变,这年,水利村成为了仁寿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试点,全县对该村的农村宅基地进行整合,将多余的土地指标用于县城发展,县上拿出资金,在村里按照人均30余平米的标准建起了集中安置区,新房子是独栋别墅,配备有菜园子,两至三层高,还通了天然气和网络。

随着独栋别墅的兴起,村两委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在集中居住区建起了篮球场、图书馆、幼儿园、生活污水处理站等配套设施,由此,全村群众告别了世世代代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阔步迈进了小康生活。

“生活环境的改善,让咱们社区成为了城里人羡慕的地方。”刘建成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社区虽然有100余位居民因为工作需要在县城或成都购置了房产,但他们大多都选择将户口留在了社区,此外,近两年来,每年都有数十名当年迁走户口的居民纷纷找到社区,表达了回迁户口的愿望。

水利社区配备了独有的污水处理站

土地规模化经营

让居民当起了翘脚老板

旧房复垦,住上新房,改善了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但水利社区依然面临庄稼怎么种,收入哪里来的困惑和“大瓦房响叮当,群众钱包打饥荒”的现实挑战。

“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社区居民的收入已有超过六成是来自外出务工,纯粹的农业经营收入占比已不到四成,社区的很多土地被撂了荒。”刘建成向记者回忆,经过一番调研后,社区两委会做出了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决定,将全社区的耕地进行集中,引入大户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让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的居民有一份土地流转收益,让不能外出务工的居民能在家门口就业。没想到这一提议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同意。

水利社区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正在上户外活动课

2013年开始,社区将1300余亩耕地进行整合,引入四位业主,发展起了水产养殖、花卉苗木和果蔬产业,同时社区筹集资金,建起了年出栏生猪一万头的养猪专合社,邀请养殖能手加盟,搞活了村集体经济。

规模化的土地经营,盘活了乡村闲置的耕地资源,激活了社区的农业经济,全社区居民每年不用下地,每户便能得到3500余元的土地流转经费和上千元的社区集体经济分红,当起了名副其实的翘脚老板,留守在社区的群众还能就近在大业主的基地中务工,每年收入2万余元,收益是过去单家独户种地的好几倍。

水利社区的集体经济——养猪场

把分散的土地进行集中经营,水利社区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如今,全社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2万元,人均收入水平排名全县前列。依靠养猪场和社区阵地的物业产业,社区将集体资产总额做大到了500万元,成为了全县的明星社区。

抓住政策机遇,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打破传统经营模式,拓宽群众致富渠道,如今水利社区成功创建了省级四好村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今年,富裕起来的居民对乡村公共配套设施提出了新要求。”刘建成告诉记者,目前社区正在规划修建一个网球场,以满足农村居民打网球健身的需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