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183·达州市通川区委书记张杰:“品质通川”如何彰显品质?

2021-01-13 16:51:5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视频:位于达州市通川区东城街道的“吉昌大院”

王晋朝 四川在线记者 王国平 袁敏 袁城霖 摄影 韦维 制图 甘翠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改善的是生活环境,转变的却是思想观念。”

“对一个城市而言,师资、生源的流失,不仅会造成人才与消费的流失,更会影响到群众对城市的认同和对发展的信心。”

“办好一所学校,不仅事关教育本身,更关系到教育背后党委政府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找出一条适合的路径。”

“通川经开区从规划设计到产业布局,都是以苏州工业园为样本。”

2020年12月18日下午,达州市通川区委书记张杰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密集调研了4个点位。

每个点位都体现了张杰的主政思路:建设“品质通川”、助推“达州创副”。

张杰说,通川作为达州市主城区,既是“创副”的主阵地,也是“创副”的最大受益者。建设“品质通川”、助推“达州创副”,既是通川的奋斗目标,更是通川的主城担当。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

改善的是生活环境,转变的却是思想观念

2020年12月18日下午,张杰的第一站抵达位于通川区东城街道的“吉昌大院”。

进入大院,首先见到的是一座“有礼亭”,亭后连着一座“有礼廊”,不少居民正在旁边的健身器械上健身。

吉昌大院修建于1987年,院内居民楼有4栋10个单元,住户153户462人。经过30多年的时间,老旧小区的典型问题,在吉昌大院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其奎总结了几个方面:没有物业,管理分散;居民成分复杂,人员流动量大,管理压力巨大;居民在公共空间乱搭乱建情况严重等。

为此,通川区将吉昌大院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试点,组织小区居民通过“三个一点”(业主筹资一点、辖区单位援助一点、财政补助一点)的方式共筹集资金100万元,对小区进行了提升改造。2020年10月,改造完成。

当看到张杰走近院中,不少居民主动上前交流,一位80多岁的奶奶说,她家住9楼,没装电梯前,一个月都难得下一次楼,现在每天都会下楼走走。

张杰说,刚开始推进改造工程时,有不少阻力。比如,安装电梯需要居民“筹资一点”,很多居民支持工作但不愿意掏钱,经过多次协商才达成一致意见。随着小区改造完成,人居环境的提档升级,大院内房子年租金上涨4000元、房子售卖上涨10万元。现在,周围的其他老旧小区都在给党委政府反映,希望政府也把他们的小区改一改。

“这是我们倡导的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张杰说,我们更深层次的考量是让居民参与到院落的管理中来。

如今,大院中成立了公益爱心储蓄所,辖区居民、单位和商家都可到爱心储蓄所开户,并领取爱心积分卡,通过参加由社区组织发起的志愿者活动或公益活动项目获取爱心积分,集齐一定的爱心积分就可到储蓄所兑换相应的爱心礼品。

据统计,达州市老城区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了近30万人,是四川人居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张杰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改善的是生活环境,转变的却是思想观念。要让老百姓在这样的改造升级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转变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达到“品质通川”的建设要求。

办好一所学校

不仅事关教育本身,更关系到教育背后党委政府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离开吉昌大院,张杰一行来到达州市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达高中”)新校址江湾城校区。

视频:达州市高级中学新校址江湾城校区

达高中创建于1903年,当时创下废私塾、开新学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又一直是地、市的重点学校。

张杰坦诚地讲,近年来,因为各种原因,达高中在达州市同类学校中排名逐渐靠后。

“我们对通川区人民有一个承诺,就是要重塑达高中的辉煌。”张杰说,在这样一个愿景下,通川启动了达高中新校址的建设工作。

经过1年8个月的建设,2020年9月,达高中新校址通过验收并正式开学。

建设期间,张杰多次到现场检查工作,学校的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和颜色的敲定,他都参与其中。

“你看,学校建筑的屋顶设计,都呈现出一个‘人’字。”张杰指着教学楼说,这有三层含义,一是体现学校百年树人的教育目的;二是融入了校训“追天、追人、追真理”的深层含义;三是教育学生,学做真人。

类似潜移默化的设置还有很多,比如学校里栽种了很多桃树和李树,取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达高中新校址的建设用资超过8亿元,这对通川区的财政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张杰说,建设达高中新校址第一要求就是硬件要对标大学,让学生产生对大学的向往、对学问的追求。

记者在现场看到,达高中新校址的食堂,可供5000余人同时就餐;宿舍为六人间,有独立卫生间;操场的人工草坪,也是选用品质较高的一种。

除了硬件建设,通川区还为达高中引进了北大培文教育集团。“依托北大教育资源,以北大精神为底色,引领通川区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张杰说,高位建设达高中是办好“品质教育”,建设“品质通川”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一个城市而言,师资、生源的流失,不仅会造成人才与消费的流失,更会影响到群众对城市的认同和对发展的信心。”张杰说,“建设达高中就是为了把人才留在达州,建立一所有着全省一流水平的中学,可以让辖区内的老百姓对于孩子的未来看到希望。留住一个孩子也就留住了一个家庭,就留住了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在达高中新校址调研期间,张杰一再说:“办好一所学校,不仅事关教育本身,更关系到教育背后党委政府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它间接提升了城市的凝聚力,留住了城市的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

关键是要找出一条适合的路径

离开达高中,汽车驶入郊区,经过一条蜿蜒盘山的公路,来到通川区罗江镇的金凤村。

视频:通川区罗江镇金凤村

通川区虽是达州的主城区,仍然还有大片的农村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金凤村距离市区并不远,只有10多公里。但由于交通的制约,村子发展缓慢。

2020年5月,张杰到金凤村调研后,提出要将该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要想富先修路。此前,金凤村与山下只有一条不到3米宽的水泥路连接,由于年久失修、路狭弯急,大车无法通过,村里人出行主要靠步行,单程需将近两个小时。经过改造提升,现在路面加宽至5.5米,同步完善了道路排水、安防、标识标线等附属设施。

张杰说,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地将城市建设思路植入到农村治理中,通川区遵循“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风貌塑造”两不原则,坚持“修旧如旧”。

具体来说,在院落改造中将旧砖块用于修补老房屋保持原味,将土瓦、水缸、陶罐、石碾等做成景观用好废弃物。将群众堆放的木头锯断,因地制宜地垒砌成柴墙,里面空出用于临时堆放,杂乱的柴草得到了治理、变成了风景,有效解决了农村房前屋后脏乱差顽疾。

“这样做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特点、留住乡村味道,对旧材料进行利用,赋予农耕文化元素,还能记住农时、体味农事、回忆农味。”张杰说,“要留住乡愁,就是要留住农村原有的风貌、人情、形态,这应该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核心。”同时这也为金凤村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近郊农业打下了基础。

在村坝间,张杰和数位村民围绕火盆话家常。村民递来一块火盆中的烤红薯,“什么是乡愁,这些味道就是乡愁。”吃过烤红薯,张杰说,这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两年来,通川区共投入2亿余元整治110余个院落4562户,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5个。

张杰说,乡村振兴过程中,在对人居环境进行改善的同时,通川区还在加强乡风文明塑造和产业发展,“通川有礼”走近群众、走进农家,“一李两莓”走出达州、走向全国。“不能奢望乡村在一夜之间发生巨大变化,但必须要找出一条适合的路径。”

产业发展

对标先进地区的眼光和“野心”

金凤村调研结束后,已是傍晚时分。张杰一行又来到通川经济开发区。

这片区域原是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019年年初获批为省级经开区。政策赋能加快了达州经开区的发展步伐。

在园区的规划图前,张杰特别指出:“这里规划了一个中心公园,叫诸仙湖湿地公园。”

张杰说,规划这个中心公园时,曾经一度意见不一致,很多人认为是浪费资源。在张杰看来,建设“花园式园区”是品质园区的标志,通过建设这样一个大公园,可以大幅提升园区的景观品质。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不久前,哈工大主动找到通川区,准备将一个机器人项目落户在公园旁边。

这是张杰对通川产业发展的眼光和“野心”。

“通川经开区从规划设计到产业布局,都是以苏州工业园为样本进行打造的。”张杰说,“这是特别能体现‘品质通川’的地方。”

在项目招引过程中,张杰每个月至少要带队出去一趟,最忙碌的一次是三天去了五个地方。常常是总结完白天的工作已到凌晨两三点,吃碗泡面、打个小盹,凌晨四五点又去赶下一班飞机。

经开区内有一家智能制造企业,达州帝泰克检测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帝泰克”),正是从苏州工业园搬来的。

视频:达州帝泰克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该公司总经理杨玉坦诚道,帝泰克虽是世界第三、国内领先的管道检测设备生厂商,但放在苏州工业园,却并不十分突出。他在苏州工作了近30年,在通川经开区看到了当年苏州工业园建设时的样子,政府有干劲,企业有信心。

杨玉说:“通川区委、区政府守信用、重承诺的特质是帝泰克在此投资建设的深层原因。”

2020年1月-11月,经开区共引进投资企业33家,签订投资项目58个(含意向投资),投资总额97.2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259%;引进1亿元以上项目7个,较2019年同期增长251%。

其中,川菜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是四川大学在省内唯一授权挂牌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已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未来川菜行业标准有望在通川制定。

在张杰的规划中,要在3年内将这里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

关于产业发展,张杰还有更大的“手笔”。

2020年7月,在中关村海淀园内建立的“中关村(达州·通川)孵化中心”正式开始运营,这是通川探索的“飞地经济”模式。

孵化中心总面积1000平方米,为此通川成立了北京飞地孵化工作小组,促成了“北京飞地孵化器”与“通川本地加速器”的有效衔接。

张杰说,通川地处内陆腹地,必须解除“内陆心态”,跳出惯性思维,主动出击、扩大开放,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自孵化中心运营以来,已吸引医工交叉、北航智能控制博士团队、集客互联等12家企业正式入驻,入驻率达90%以上,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38人。

同时,通川区还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园区6789集团、广东中天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经济圈基本形成互通互联,架起了借智借脑借势平台。

张杰说,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将给通川的经济带来逐梦飞翔的崭新希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