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突破3000亿元 绵阳经济持续增长的秘诀在哪里?

2021-01-21 15:53:1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余义勇

陈冠宇 摄

四川在线记者 祖明远 尹勇

1月21日,绵阳举行2020年度全市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四川在线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20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30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4.4%,这意味着,绵阳成为全省首个GDP突破3000亿元的地级市。

四川在线记者从多个维度盘点,绵阳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秘诀是什么。

增速快 “十三五”期间 绵阳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

“十三五”期间绵阳连续跨越了2000亿元、3000亿元两个台阶,速度还在不断提升——2011年突破1000亿元,2017年突破2000亿元,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用了6年;2020年突破3000亿元,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用了3年,同样是1000亿,用时缩短一半。

在更大的范围内来看,绵阳在全国城市GDP排位,其实是以每年5名的速度前进,从2015年的123位,再到2019年的93位,最新的排名为2020年的90位。

系统谋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盘棋”

“十三五”期间,绵阳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快速,与绵阳坚持从全局系统性谋划有关。

县域经济发展就是绵阳多项政策叠加的效果。2015年绵阳所辖9个县市区GDP在全省排名呈“1升2平6降”态势,在2018年度全省31个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候选县中,绵阳有5个区县入围。

一方面,绵阳启动交通攻坚,实现了县域高速的全覆盖,解决了县域产业发展的硬件问题;在产业发展方向,绵阳制定了制造业的总体规划,为不同县域设定了不同的方向,有助于产业链资源集中集聚;而基于此推动项目项目招引工作,进一步做强了县域特色产业的增量。

钉钉子 着力推动落地落实

绵阳坚持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实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以制造业为例,绵阳制定了重点发展的“6+6”先进制造产业体系,此后一直围绕这“六大重点产业”和“六大创新产业”,制定相关政策、建设产业园区、推动项目落地。

过去5年来,绵阳的国内省外到位资金一直为全省第二,总量超过2300亿元,累计招引5亿元以上企业项目411个,注册的外资企业120多家。

产业基础得到发展。绵阳成为全国2019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市(州),是西部地区唯一获奖城市。

培动能 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

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拥有大批科研院所。在发挥科技底蕴优势方面,绵阳探索出一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不仅壮大经济发展的后劲,一些经验做法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复制。

截至2020年9月,国务院向全国推广的三批次56条全面创新改革经验,绵阳贡献了9条;四川省推广的三批次56条全创经验,绵阳贡献了18条。

科技创新氛围浓厚,推动企业创新发展。2019年绵阳全社会研发投入R&D为6.52%,远超全省1.8%、全国2.2%。企业研发投入56.3亿元,仅次于成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全省第一。

一大批科技企业脱颖而出。近两年来,全省累计认证100家瞪羚企业,其中10家来自绵阳,仅次于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60家,增长为2020年的440家。

优环境 做好“软件”和“硬件”建设

绵阳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发展动能要实现从“政策驱动”向“环境驱动”转化,推出一系列举措。受此推动,“十三五”期间,绵阳市场主体从12万增加到37万,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绵阳探索的“五专”企业服务机制,近日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一省一案例——改革集萃篇”,作为四川经验向全国推广。

在提升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的同时,绵阳启动“三大攻坚”行动,聚焦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交通和城市建设三大领域,优化提升绵阳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硬件”。

“十三五”期间,绵阳城区建成区从125平方公里拓展到约167平方公里,5年增长33.6%,一个高品质宜居城市为招引项目、吸引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交通领域,从2015年到2020年12月底,绵阳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达到740亿元,是“十二五”期间投资总额的1.7倍,结束了北川、平武、梓潼这三个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