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初心地(1931-1940)丨泸州古蔺太平镇② 三个小故事 感受四渡赤水的温度

2021-01-28 18:51:5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童童

泸州观察魏杰 四川在线记者 高启龙 魏冯

讲诉人

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讲解员 杨平

“红色古镇·福地太平”。1935年中央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化被动为主动,演绎了中央红军长征中最光彩神奇的军事篇章——四渡赤水战役,让我们通过三个小故事感受四渡赤水的温度。

故事一:打土豪分田地

“云庄”位于古蔺东南部回龙场,是大土豪、区团总曾庶凡的寨子,曾庶凡多年压榨乡邻、为祸百姓。

1935年2月17日下午,毛泽东一行从古蔺县白沙镇来到回龙场吃了饭,红3军团干部就赶来汇报攻打“云庄”曾庶凡大地主民团武装的情况。

“云庄”位于回龙场东侧,内有亭台楼阁,外有高大石墙,环绕护庄水壕,还安放两门大铁炮,扼当年川黔大道隘口。

1月底,红军一渡赤水路过时,民团开枪、发炮袭击、杀害过路红军。红军二渡赤水时,红3军团派两个连于2月15日晚包围云庄,并喊话劝其投降。民团再向红军开炮,造成伤亡。

16日傍晚,红军战士在迫击炮和机枪的掩护下迅速越壕翻墙,攻入庄内。团丁纷纷缴械投降,曾庶凡从暗道逃跑。17日,红军召开群众大会,公审、镇压了作恶多端的大管家等帮凶,并将曾庶凡的土地及庄内钱粮全部分给了当地百姓。毛泽东听了十分高兴。

故事二:赠参救母

1935年,一渡赤水后,红军路过太平走马坝时,适逢贫农方少周69岁的老母亲病重在床,危在旦夕。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经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

正在这时,住在方少周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不行了,不由得想起他的挂包中给自己老弱多病母亲吃的人参给了方少周的老母亲吃。

方少周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变得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把老人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容。

虽然后来这位红军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故事三:开仓分盐

盐,被称为五味之长,食肴之将,但是在以前,贫困老百姓却因为其价格昂贵吃不上盐,军阀、大地主更是将盐管控起来,斗米换斤盐就是那时候常态!

曾在赤水河上游二郎滩有首民谣:“好个二郎滩,四面都是山,天天背盐巴,顿顿菜汤淡。”

1935年2月18日下午,红军到达二郎滩,在“四公益”盐号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贫困老百姓纷纷揭露地主老财和盐号奸商的残酷剥削压迫,表达对食盐的渴求。

第二天,红军打开了贵州军阀候之担的“四公益”盐号,将6万斤盐巴分给了贫困老百姓。随后,红军又在二郎滩上游的豹子滩,将“集大成”盐号尚未卸下的12船盐巴也分给了贫困老百姓。

在分盐过程中,红军镇压了破坏分子。经过三天三夜,分盐完毕后,负责分盐的红军部队才渡河跟随军队再入黔北。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