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协作之力丨白净书生变康巴汉子,他总骗女儿“爸爸快回来了” 

2021-02-04 13:32: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

四川在线记者 丁宁

人物名片:

赵浦于2016年8月进入甘孜州巴塘县援藏。两年来,他以自己务实创新的作风和勇于探索精神,赢得了巴塘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2018年10月,他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创新奖。

亮点故事:

援藏两年,他这个原本皮肤白净、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书生,已被高原的阳光与风沙打磨成了一名“康巴汉子”。

赵浦牵头负责的地巫乡、甲英乡两个整村搬迁项目,共涉及6个村、206户、982人,这是巴塘县的头号民生工程,也是双流的重点援建项目。

为把双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产村相融、产景相融”的理念,更好地与巴塘整村搬迁的实际有机结合,他不顾山高路险、滑坡飞石、高原反应,经常往返数百公里,进村入户了解群众搬迁诉求、调研产业现状、宣传援建政策。

地巫乡是巴塘县最南端的一个乡。2016年,赵浦一到巴塘,就带着项目组的同志一路颠簸4个多小时到地巫乡进行现场调研。路上遇到了山体滑坡,滚落的巨石在短短几秒内就切断了去路,他与当地群众一起手刨肩扛,清除完路障后又继续前进。到了村里已是下午,他顾不上休息,啃上几口干粮,灌下几口水,就马上开展入户走访。经过多次实地调研,终于形成了符合巴塘实际、群众满意的规划方案,确保了项目按计划顺利开建。

甲英乡普达村、甲英村、波戈西村是巴塘县位置最偏远、路途最险、贫困程度最深的3个村。2016年10月,当看到波戈西村贫困群众的生活现状时,赵浦为之动容流泪,倾囊相助。

“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过上好日子,共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这是赵浦作为一名党员的信念,也是支撑他不畏艰险走遍巴塘山山水水的动力。

夏邛镇甲坡顶村78岁的贫困户尼玛拉西,原来家里没有厕所,杂物房里的一具钢炉就是厨房,院内杂草丛生。实施“五改美化”后,她在双流援建补助40310元的基础上,自己花了1000多元,新建了水厕,配套了坐便器、淋浴器、陶瓷洗脸盆;把偏屋改造成了厨房,配备了橱柜、洗菜盆、燃气炉等设备;院子也改建成了小花园,由儿女每天打扫。每当有人到她家做客时,尼玛拉西总是激动地向别人介绍家里的变化,称赞党和政府的政策好。目前,甲坡顶贫困村87户群众自觉将原来简陋、不卫生的旱厕改造成了清洁卫生的水厕,31户没有独立厨房的群众有了宽敞明亮的厨房,87户群众逐步养成定期清扫庭院的习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我把自己比作红景天,不管是老百姓还是组织上,需要你的时候都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赵浦说。

“千企帮千户”是双流对口支援巴塘的一项创新举措。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帮扶资金作用,他牵头研究制定了“千企帮千户”资金管理办法和县级部门会审机制,以“脱贫奔康星级示范户”评定为抓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兑付帮扶资金。即:坚持“帮勤、帮学、帮难、帮善”的基本导向,开展勤劳致富、就业创业、勤学重教、自强进取、克难奋进、卫生健康、爱国感恩、遵纪守法、友善助人、文明诚信10星创评,按照每创建一颗星奖励500元企业帮扶资金的方式,鼓励贫困群众积极争创这10颗星获得帮扶资金。

为了确保政策的可行性,他牵头在巴塘县竹巴龙乡先行开展试点,评选了24户“脱贫奔康星级示范户”。试点证明,这一创新举措在引导贫困群众自励奋进、克难攻坚、文明守法,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等方面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试点,已在巴塘全县推开。“我们就是要通过改变援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方式,引导干部转变观念,调动群众自主参与,才能为藏区可持续发展奠定智力支持的基础。”赵浦说。

好几次,赵浦的领导觉得他辛苦,主动提出来批准他回双流休息几天,都被他以“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走不开”为由推辞了。援藏两年,他对女儿也充满愧疚,每次女儿打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家,他总是骗女儿“爸爸快回来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