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薛维睿
大年初一起,四川在线推出“‘牛’在四川过新年·博物馆馆长陪你过年”系列报道。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成都博物馆总策展人黄晓枫、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都云昆为观众送上新年祝福,推荐馆内“镇馆之宝”,介绍春节期间的重磅大展,让观众在假日能够“云”游博物馆,走进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作为古代最重要的作战装备和交通工具,马在石刻和铸造艺术中频频出现。今天,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都云昆为大家带来最大东汉铜马“汗血宝马”。
我国甘肃出土文物“马踏飞燕”,因天马的飒爽英姿,一举成为中国旅游的形象标志。而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东汉铜马,则出土于四川绵阳何家山汉墓。它与同时出土的牵马俑一大一小、一动一静,形神兼备,高度反映了汉代生机勃勃的艺术生命力。
东汉最大铜马神采飞扬
1990年2月,绵阳核工业部在修招待所安装下水道时,意外发现一座东汉崖墓,这就是著名的何家山二号崖墓。在这座墓室中,出土包括大铜马及牵马俑、摇钱树等国宝级文物在内的上百件文物,轰动一时。
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都云昆介绍,出土文物主要集中在墓室的前段和雨道,大铜马就随葬在墓室前段的东侧。当考古人员除去泥土,一尊神采飞扬,体态矫健的大铜马便生动地呈现在众人面前。经测量,铜马长110厘米,宽50厘米,高达134厘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东汉铜马。它的头、颈、胸、腹、腿、尾等九部分分别铸造而成,再用铆钉套合连接。最让人感慨的是,东汉的艺术家们通过动静、虚实和大小的对比,一展铜马的神勇俊逸之姿。
细观铜马,只见马头上扬,面部青筋微凸,仿佛能闻其脉搏的轻微跳动;马口张开,似乎可嗅其呼出的气息。马头刻画细致,但马身却线条简练。一实一虚,一匹行走的铜马呼之欲出。
铜马出土时,前面还站立了一件牵马俑。他手持盾牌、执缰静立。表面上看,在牵马人的控制下,马似乎也处在静止状态,但从它轻举的双蹄以及怒绽的面部肌肉,似乎即将挣脱羁绊,像“马踏飞燕”般风驰电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铜马高大俊逸,牵马俑身高却只有68厘米,仅到铜马的躯干部位。这种夸张的比例,巧妙地以人的矮小衬托出马的高大,显得气势非凡。
东汉大铜马出土以后,被收入《中国文物精华》图录。近年来,大铜马多次代表四川以及中国在日本、美国等地展出。正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这件大铜马和牵马俑也惊艳亮相。
原型应为名贵“汗血宝马”
都云昆说,大铜马尽管造型上不似“马踏飞燕”一样更具天马行空的动感,但它造型准确,比例匀称,依然给人栩栩如生、真实可信的感受。专家们认为,它的原型应该就是民间称为“汗血宝马”的大宛马。
在两汉之交,著名军事家马援在《铜马相法》中记述了良马的标准形态。都云昆说,大铜马的马头呈长方形、棱角分明,双耳直立;眼球较大且突出,其上涂黑来表示瞳仁,这些和《铜马相法》所述“目欲满而光”相似。
铜马鼻孔大且突出、间距较宽,也像《铜马相法》所述“水火欲分明,水火在鼻孔两侧也”。口中涂朱,则似《铜马相法》所述“口中欲红而有光”。铜马腹部丰满,而后胯收紧,似《铜马相法》所述“腹欲充,膁欲小”。四肢细长,膝盖扁平、呈棱形,则似《铜马相法》所述“膝欲方”。
总而言之,大铜马的体型与四川本地马迥然不同。都云昆说,川马主要用于山地负重,因此相比之下体型更加矮小。
史料记载,汉代从开国皇帝刘邦起,就非常重视马政建设。汉武帝从西域引进良种大宛马,还将大宛马视作“沾赤汗,沫流赭”的“天马”,并作《天马歌》进行赞美。随着养马和车舆制造业的兴盛,车马出行则成为权贵阶层显示社会地位的方式之一。
由于未能找到墓志等相关资料,大铜马的主人遗憾成谜。不过都云昆介绍,汉代流行厚葬。这件大铜马,折射的就是墓主生前车马出行的优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