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碳中和、智慧大街……第二期《科创未来》的名词解释来了!

2021-02-23 10:39:3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博尔

目前,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众多城市、跨国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愿景。

 

中国承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本期《科创未来》,继续打开科学世界——

 

走进一座岛的“碳中和”试验,

 

体验成都人的智慧生活,

 

和院士刘宝珺一起聊他的“沉积”人生

……

 

第09版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2月18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国昊早早就到办公室,打开电脑,不断测算着一组组数据。电脑显示屏上,一个圆筒状的三维图形被他不停拉拽。张国昊说,这个图形是天府新区独角兽岛上的一栋建筑模型,模型上的每个小方格,都代表一个耗电区域。自己现在的工作重点,就是降低整个建筑的能耗。“办公建筑平均每平方米耗电量为每年68度,我们现在的设计值是55度。”

能耗降低意味着排碳量降低,虽然这一数值已经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但另一组数据却让人不敢放松警惕——初步统计,整个天府新区全面运行起来后,按照现行平均排放水平看,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超过20万吨,而区域内通过植被等生态体系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只有3万吨左右。要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必须解决这17万吨的差值。

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独角兽岛,成为了弥补这一差值的“试验田”。

第10版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在众多科学家中,刘宝珺算是大器晚成的一个。他的助教生涯长达20余年,47岁才被评为讲师,知天命之年才晋升为教授。

他在冷门学科沉寂20余年,最终将冷灶烧热,并成为中国沉积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是我国首届沉积学成就奖获得者,曾获被喻为“地学奥林匹克金奖”的斯潘迪亚罗夫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他的一生中,至少三分之二的时光停驻在四川,学术上开花结果、培育后生是在四川;他奔走疾呼,护水保矿,也在守护四川的山山水水。

今年9月13日,这位著名地质学家、沉积学家、中科院院士将迎来90岁生日。近日,记者走进他的家,与他探讨关于“沉寂”与“沉积”的话题。

第11版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西北边,一栋平平无奇的科研楼下,藏着一个“巨型冰箱”,里面存放着3万多份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中药种子。这是全球最大的中药种质资源单体库,是中药的“诺亚方舟”,也是该校西南特色中药资源重点实验室入选“国家队”的支撑。这个实验室是科技部近日发文批准在川建设的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除了西南特色中药资源的种质保存与创新外,还包含中药的多维评价、中药资源的转化机制与调控等。

近日,记者到成都中医药大学探访了这个新晋“国家队”成员。

第12版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不少成都市民在家门口耍出了一个既时尚又有趣的度假方式:智慧步道上体验科技生活。

如何智慧?从会自拍的跑步绿道到会唱歌的多功能灯杆,从扫码自助式的淋浴房到会动态检测有害气体的卫生间,从会变色提醒的地面斑马线到5G信号远程管理共享单车停放车位……过去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在“智慧大脑”的支配下,一一“活”了起来。这让体验过的市民不禁感叹:原来生活可以如此有趣。

实际上,这些有趣而智慧的生活方式,离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无论是成都的锦城公园还是锦城大道,家门口的智慧街区、公园里的智慧绿道,正在成为一个个被科技点亮的生活试验场,让神奇的科技真正融入生活、改变生活。

这样有趣的生活究竟有多受欢迎?一组数据,直观地展现出它的大众吸引力:截至2月17日,锦城公园共接待超200万人次,其中青龙湖作为智慧绿道的代表点位,接待量最大,最高日接待量超10万人次,接待总量近40万人次,成为春节期间成都的流量代表。

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唐泽文 陈碧红 肖莹佩 郝飞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