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纪事|着“靓装”种地,按定制“上菜”,乡村正不断制造惊喜

2021-02-23 16:10:1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石磊 摄

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千年以来,中国农业一直讲求的“天时地利人和”,在阳光资源丰富的攀枝花有怎样的体现和延伸?趁着攀枝花市米易县早春蔬菜上市,我试着去找了找答案。

近年来,米易早春蔬菜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蔬菜上市时,就算是一大早,乡镇的路竟也会遇到交通堵塞——收购蔬菜的商人、运送蔬菜的村民太多了。

眼下丙谷镇小小河村番茄、荷兰豆、三月瓜等品种正大量上市,作为村里第一个“种番茄”的人,村民周平带着我走进自家的番茄种植大棚。

和印象中的蔬菜大棚场景不太一样,大棚是在一个名叫小河流域万亩粮经复合农业产业基地的大型园区里,水泥路一直通到大棚门口,棚内安静,田埂整齐,还有纵横交错的管网。

周平顺手摘下一颗番茄递给我,咬下一口,香甜立刻在口中弥漫开来,“父辈们种田都是大水漫灌满身泥,现在我们这些年轻农民,多半都穿着平时生活中穿的衣服。”耕种依然辛苦,但新技术让农民们比以前更加从容。

更让我吃惊的是,在这里,蔬菜还能根据市场“大数据”进行个性化定制。

王东 摄

米易县白马镇安宁河谷旁的一片果蔬育苗大棚里,为客户定制的高端番茄品种,正长势喜人。近两年,市场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受服饰、家装等定制生产的启发,这里的农民在蔬菜育苗和种植的过程中,也开始有了互联网“用户思维”。

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区域,人们喜好的食物口感、颜色都不一样,通过以往销售过程中的经验和市场反馈,当地收集信息,归纳总结,形成区域供应“菜单”。正在育苗的一种名叫“紫红茄2号“的茄子,就专门销往湖南长沙,还有专供成都、重庆市场的嫁接品种;而“七彩番茄”销往的区域,主要是北京、上海、青岛等地,每斤的价格能达到25元。

新技术赋能,农业真正能带来收入,收入稳定了,农民才能不再倾向于成为“农民工”,“空心”的乡村才能踏下心来。常说“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恢弘的乡村土地上,与时俱进的思想脉搏、先进技术和沃土共融、共生,现代农业为农村、甚至农村外的劳动力重新回到农业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动力。

不妨畅想,未来村头60多岁的王大爷刘大妈,也能捧起手机借助数据分析农田长势,合理配比农药,指挥无人机精准喷洒。职业农民们像快递小哥一样,在田间地头上奔跑,奔向乡村新图景。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