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观察 唐广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2月22日上午,内江市梅山公园,一栋红色外墙的“工字型”建筑沐浴朝阳的光辉。前方40米处,一座高约14米的方柱石碑受岁月风化,表面已有不少脱落之处,斑驳的外表愈显庄严肃穆。这两座建筑物,分别是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和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
石碑巍峨,纪念堂矗立,诉说着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光辉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余万军民攻坚克难修建成渝铁路,凝聚成伟大的筑路精神,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山低头 江水让路
十余万军民攻坚克难两年时间完成壮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西南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蜀道难”成为历史,新中国第一条铁路便放在了当时的四川,这就是成渝铁路。
从纪念堂展示的图纸上看,成渝铁路全长505公里,横贯四川盆地中部,除成都附近为平原外,所经地区大部分为丘陵。“在此前,中国的铁路全靠外国人修建,连材料都需要由国外进口,要想自主设计、修建一条完全属于中国人的铁路,其难度可想而知。”纪念堂解说员刘艺介绍,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宏伟工程,还是在解放时间晚,经济条件落后的大西南建成的,堪称壮举。
壮举源自勤劳智慧的筑路者。1950年6月,成渝铁路开工典礼举行,队伍浩浩荡荡开往九龙坡、油溪等工地,揭开成渝铁路修建序幕。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抽调了3万多人,组成军工筑路总队。他们一方面投入铁路建设,另一方面打击国民党特务、土匪的骚扰破坏。
先后有10余万民工投入到铁路修建中。缺乏大型机械化设备,民工靠铁锤、钢钎、炸药、扁担、竹筐等简陋工具,夜以继日施工。今年84岁的林正江就曾是内江地区筑路队的一员。“当时我所在的队伍负责路基建设,根本没有什么休息日的概念,早上六点就起来,直到天黑了才收工。”林正江介绍,民工就住在沿线的祠堂、庙宇、糖坊和民房里,找谷草席地而睡,克服着夏天的蚊虫和秋冬季节的潮湿侵袭。“当时还没有工资,最早每天4斤大米来支付报酬。大家心里想的都是尽快赶工,造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
面对物质条件的匮乏和技术水平的落后,筑路工人都没有低过头。山被腰斩了,沟被填平了,工程以每日5公里又30尺的进度推进,在1952年7月1日实现全线通车,横穿四川盆地打通了西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毛泽东欣然为成渝铁路建成通车题词“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
沿线的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成渝铁路沿线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从通车前的183.2元提高到3218元。
为筑路踊跃捐物 为赶工就地过年
民心凝聚 成渝铁路成为人民铁路
在纪念堂的陈列的一张黑白图片上,工人们正在结成对子拉锯,制作成渝铁路所需的枕木。“这是当年筑路场景中普通的一幕,背后反映的是人民拥护共产党领导的最真切的心声。”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申福建说。
筑路时,根据枕木就地解决的原则,需要向民间采运枕木。内江属浅丘地带,没有成片的森林资源,时间紧,对枕木规格质量要求高,只能发动群众一起寻找。
“全省为成渝铁路贡献了大约129万根枕木,内江地区就贡献了19万根。”申福建介绍,有的家庭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楠木、金丝木捐献了出来。有的新人把准备做婚床的木料,捐献了出来,有的老人把准备做寿棺的木材捐献了出来。还有农民将木材抬到工地后,不留姓名、不等收款就走了。
1951年的春节,为了保证铁路顺利通车,工人选择了坚守岗位。为了照顾好大家的情绪,筑路支队除了给工人们做思想工作,同时还安排了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档案写道:“这次民工在工地过春节都感觉很高兴,又看剧、看电影、扭秧歌、耍狮灯、牛儿灯,猪肉整整的吃了三天。”
为了纪念民工修筑成渝铁路,缅怀在筑路中献身的平民英雄,西南铁路工程局决定在地处成渝中心的内江修建筑路民工纪念堂,于1953竣工。1954年,纪念堂前修建了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与成都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遥相辉映,浓缩记载了四川人民数十年保路、筑路的历史风云和不朽功绩。
视频丨走进初心地·(1941-1950):缅怀平民英雄 内江矗立着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