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王代强
4月10日,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在众多院士专家、相关部门领导见证下,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于当天上午正式揭牌。
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当中国去年首次宣布“时间表”时,国际社会普遍给予赞誉。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亟需碳中和科技创新,为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提供科技支撑,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据四川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就是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的举措,同时瞄准四川省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突破“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了哪些力量?又将瞄准哪些研究方向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四川又将怎样通过科技创新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
“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
技术创新中心布局三大研发方向
据了解,四川大学较早在碳中和技术领域布局。面向碳中和技术创新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019年,四川大学主动联合国内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四川省生态环境研究院、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西南交通大学等开始筹建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
2020年12月底,四川大学整合校内碳中和技术相关资源,建立“四川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1月,四川省科技厅组织通过“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专家论证。
据了解,“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以碳中和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创新中心拟布局“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三大研发方向,着力突破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过程的“碳减排”变革性技术;加速推进非化石能源如有机废弃物“碳-氢-氧”原材料体系转化“碳-氢”能源化学品等可再生能源的“碳零排”颠覆性技术;以及加强推广大气CO2捕集、封存与利用产业“碳负排”创新性技术,到2024年,全面建成固定人员100人的综合性、集成性、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
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将重点建设碳中和技术资源库,以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科技任务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团队建设为助力,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出口。重点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集聚碳中和技术领域的高端资源,建立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核心,辐射长江经济带,全国协同的碳中和技术研发平台与研发团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变革和能源结构转型。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
四川科技如何支撑?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四川科技也有了支撑方案。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四川正强化科创策源功能。
四川省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基本形成以水电和天然气为主体、新能源和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为补充的多能互补格局。当前正加强相关脱碳、零碳、负排放技术发展的全局性部署,加快开展研发示范,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具体技术方向如下——
聚焦“碳追踪”“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等技术攻关方向并部署实施科技计划,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应用示范。
基于减碳技术优越的源头减排效应,重点突破工业、建筑等领域转型过程的技术改造和流程再造关键技术;突破交通活动水平的源头降碳关键技术、支持纯电动汽车、氢能汽车等交通清洁能源应用关键技术;突破废弃物低能耗高值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突破碲化镉发电玻璃等绿色材料技术;开展农业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基于零碳技术的支撑作用,开展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新型发电技术;开展制氢、运氢、储氢及氢利用技术;开展生物质、废弃有机物转化大宗能源化学品颠覆性技术;开展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
基于负碳技术不可忽视的兜底作用,发挥森林、草原、湿地等的固碳作用;开展提升生态碳汇技术研究及示范,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开展生物质利用与CCUS结合技术(BECCS)等。
以“碳中和+”为导向,发展碳中和技术与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制造等技术深度融合集成;构建碳中和技术成群成链创新网络;推动供给侧改革、能源革命和产业升级。
建立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碳中和示范工程,构建重点区域碳中和示范区。
本文图片由四川大学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