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劳模对话①|当“80后”遇到“40后”偶像:作为医生,医者仁心是不变的劳模精神

2021-04-30 18:08:4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刘宇男

 

编者的话:

时代在飞速进步,人们的工作环境也在改善,但劳模精神一直代代相传。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川报全媒体推出“两代劳模对话”融媒体报道,走进我省老一辈劳模和“80后”“90后”新晋劳模中的代表人物,以两代人“对话”的方式,讲述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工匠故事,展现不同时期“追梦人”风采。

四川在线记者 林嘉薇  采写/拍摄/剪辑

【人物名片】

“40后”劳模 陈怀炯:男,生于1944年,雅安市天全县人,从医63年,曾任天全县中医院医生、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四川省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陈怀炯

“80后”劳模 秦志均:男,生于1980,四川雅安人,1999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四川省骨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2020年驰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同年荣获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秦志均展示陈怀炯赠与自己的“墨宝”

【两代“对话”】

30年前,11岁的秦志均第一次听说雅安天全县的“大先生”,“我是雅安人,那会儿还是个娃娃头儿,就听大人说过天全县有一位骨科医生叫陈怀炯,大家都喜欢叫他大先生。”

大人告诉小小的秦志均“一身骨头散了,大先生都能斗起(四川方言,意为修复)。”这句话给秦志均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30年后的今天,他依旧可以向记者模仿当年那位长辈的语气神态。而如今的秦志均自己也已经成为了优秀的重症科医生,2020年,就职于四川省骨科医院的秦志均被评选为四川省先进工作者。

令秦志均“念念不忘”的陈怀炯是何许人也?

1944年,陈怀炯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14岁那年开始行医,到现在已经63年。“每天早上5点起床,5点半到医院开始坐诊,一直到中午12点。这是我父亲60岁以后的上班时间,60岁之前,下午、晚上我父亲都要坐诊。”陈怀炯的儿子陈若雷告诉记者。陈怀炯60几年来,几乎全年无休,“我有印象的请假有两次,一次是出席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的颁奖,一次是由于连轴转的工作而病倒输液。”陈若雷说。

在陈怀炯的诊室,记者只能侧身而行。不到15平米的诊室坐满了病人。而陈怀炯这个坐诊者反而几乎没时间“坐下”,剪纱布、敷药、取药……陈怀炯折返于病人和工作台之间,有的病人需要拔火罐,他还得走到诊室后面的诊疗区。

记者随着他的脚步才发现,原来这个诊疗区还有不少需要针灸、拔火罐等治疗的病人。如果陈怀炯带一个计步器在身上,一天之内在这方寸间的诊室就足够他走上一万步了。

陈怀炯平均每天要看七八十位病人,记者和陈若雷一起粗略计算了一下,大先生诊断过的病人,少说也有200万人。2004年,陈怀炯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我从不觉得我是劳模,我只是做好我的日常工作。”陈怀炯在看诊的间隙简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古人说医者仁心,做医生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把每一个病人都当做自己亲人,尽心治疗。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尽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劳模,这一点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都是不会、也不能变的。

陈怀炯还提到,新时代对年轻人的要求更高,“现在的年轻人,承担着很大的压力,也付出着比我们那个年代更多的努力,他们起点更高,条件更好,我相信他们会比我们做的更好。”

虽然相差30多岁,但秦志均所理解的劳模精神和陈怀炯别无二致。“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劳模精神,对医生来讲一是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另外就是‘大医精诚’,医德是一位医生所必需具备的品质,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医生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秦志均说,医学其实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的一门学科,一直以来都讲究传承。不仅传承医术,还传承着医德。虽然未曾见过大先生,但秦志均说,大先生当得起“医术精湛,淡泊名利”,这值得所有年轻一辈学习。

大先生闲暇时喜欢写字作画,记者在结束采访前,特别请大先生写了一幅字作为礼物送给了秦志均——“采药归来竹径凉,满身草露湿衣香。怕惊幽鸟穿林去,不扫松花卧石床。”

秦志均说,自己会好好保存这个惊喜,装裱在办公室,时常提醒勉励自己。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