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新话 | 对话吉利学院党委书记王培民:整体搬迁到东部新区 要“做加法”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2021-04-30 19:10:2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罗之飏  程文雯 王眉灵 摄影 郝飞

定位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引领新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彰显公园城市理念新家园的成都东部新区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

人才,既可以招引,更可以本土培养。在成都东部新区挂牌之前,这块成都“东进”热土上,已有一所来自北京的高校——吉利学院早早在这里守候,为培养本土技能型、研究型人才添砖加瓦。

近日,记者专访了吉利学院党委书记、理事、副校长王培民,了解吉利学院如何为东部新区发展“引贤聚才”。

记者:吉利学院为什么要整体搬迁?

王培民:吉利学院的前身,是2000年成立的民办院校北京吉利大学,占地1300亩。2014年升为本科院校后,改名为北京吉利学院。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首都北京,首次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战略。北京吉利学院积极践行总书记提出的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战略,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主动向有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请整体搬迁至成都市办学。

在教育部、北京市、四川省、成都市和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经过5年努力,吉利学院整体搬迁到了成都东部新区。

搬迁之前,我们和北京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将吉利学院北京校区转给北京大学,解决北大的疏解空间需求;北京大学对吉利学院在成都新建学校提供战略支持。

这个支持是全方位的,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等。另外,我们双方达成一致,在吉利学院成都校区建立北京大学西部研究院,北京大学通过北京大学西部研究院指导支持吉利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进一步提升吉利学院办学水平。

还有就是北京大学和吉利集团共同支持北京大学西部研究院在吉利学院启动共建国家级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联合科研和科技攻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汽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电子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记者:为什么选择成都东部新区作为学校新址?

王培民:吉利学院搬迁,能选的地方其实很多。

选址成都东部新区,首先在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深耕四川、成都多年,在这里发展起了成熟的汽车制造产业,包括吉利、沃尔沃、领克汽车生产基地等。吉利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依托吉利集团产业资源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企办学校吉利学院选择成都的首要原因。

此外,作为应用型高校,需要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学生的实习实训等都可以依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在四川丰厚的产业资源。

第三个因素,四川是生源大省,生源潜力大,入学的生源不会发愁。

那么,最终选择落脚到东部新区,主要是因为成都东进战略。在东部新区这样一块“东进”热土上,我们既可以依托这里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实现“借势”发展,也能为这块热土提供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记者:新的吉利学院优势是什么?

王培民:世界五百强企业吉利集团办校,引进北京大学的资源,产教融合发展。

和北京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后,我向学校提出建议——在北京大学的战略支持下,把学校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再往上提一提,学校确立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具体而言,就是北京大学或者北京大学西部研究院做项目前端研究,我们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把这些研究成果往产业延伸,变成汽车产业链和吉利汽车制造产业上的应用,让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校企合作。

科技成果产业化之后,企业步入良性循环,产生效益,反哺学校,同时也反哺北大,整个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吉利学院的校训是李书福董事长提出的“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其天然的优势就在于——离企业近,离应用近!

举个例子,学校的汽车制造专业其实是一个非常“烧钱”的专业,仅靠学费很难高水平发展,集团每年给学校捐赠很多新款汽车和设备,减轻了压力,学生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样自由学习,提高自己动手能力。

记者:吉利学院目前建设进展如何?

王培民:硬件方面,我们是按照两万名学历在校生规模来建校。目前一期建设工程近20万平方米已经建好,二期工程今年7月份建成投运。学院总共规划了四期,2000亩的校园建设,总规划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全部建成。

招生方面,2020年9月新学校首次招生,2000个普通本科指标全部招满,还招了将近1000个专升本学生,这样的本科招生规模在学校办学史上是第一次。

搬迁之前,我们在北京是“做减法”,现在来到成都要“做加法”,十四五期间,学校要聚焦应用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夯实基础,首先要专注师资队伍建设,外引名师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着力提升科研能力,把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好。

目前,吉利学院从北京来的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大概有100多人。接下来,我们还要结合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进行专业建设,比如大力发展和当地产业基础、人文氛围需要能够契合度高的汽车类专业、智能制造专业和人文专业等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