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带感”生活③|50岁重拾绣花针创业,杨华珍让大山里的传统手艺走向世界

2021-06-01 12:18: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昕

小康见证人

杨华珍

藏羌织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现今60余岁的杨华珍原是一名报社摄影记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她带领灾区一批藏羌妇女从事藏羌织绣创业,近年来与爱马仕、植村秀、星巴克等多个知名国际品牌合作,让传统非遗在国际视野大绽异彩。

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摄影 向宇

5月29日,墨尔朶艺术工坊在成都金牛区龙湖西宸天街正式对外开放,市民都可以来这里免费体验非遗织绣技艺,担任店长的,是杨华珍的徒弟之一、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孙忠平。

墨尔朶是杨华珍的家乡——阿坝一座大山的名字,如今这三个字也成为了杨华珍创办的一个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文创产品公司的名字。从2008年重拾织绣技艺带领一批绣娘创业至今,让杨华珍所骄傲的,既有传统非遗技艺相继与多个国际大牌青睐进行授权合作,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学习这项手艺,让非遗技艺后继有人。

3万元开始的艰难创业

与知名国际大牌多次合作

杨华珍出生在阿坝州小金县,当地妇女都有刺绣的传统,杨华珍从小也跟着外婆和母亲学习,心灵手巧的她在这方面颇有天赋。长大后,杨华珍开过照相馆,成为阿坝日报一名摄影记者,但一直也没有放弃这门传统手艺,行走在川西,也拍下了许多与藏羌

2008年那场特大地震,看到满目疮痍的家乡,藏羌织绣技艺也遭遇破坏,50岁的杨华珍决定要做点什么,她办理退休,拿出3万元注册了公司,带领十多位同样从小学习刺绣的阿妈们,开始了创业之路,一方面是保护非遗,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带领灾区妇女靠自己双手重建家园。

如何将祖祖辈辈相传的手艺转化为市场认可的商品,是一条需要探索的全新之路,也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为了更好地拓宽市场,2009年,杨华珍带着大家从阿坝到了成都,在文殊坊附近创办“藏羌绣苑”,但对于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这个创业团体来说,依然十分艰难,依旧一度面临解散。

杨华珍想尽办法坚持,在产品研发上不断创新,开始有了些名气。转机来自于2014年,来自日本的化妆品品牌植村秀主动找上门来,希望通过授权合作的方式,设计两款限量版洁颜油。

这一次合作非常成功,瓶子上印有杨华珍设计的图案的这两款产品都大卖,设计费和产品提成总额超过百万,杨华珍的藏羌织绣名气大增。

同时,随着参与四川展团多次前往参与香港(中国)国际授权展等多项推介活动,藏羌织绣有了更多亮相的机会,巴宝莉、星巴克、欧莱雅等多个知名国际大牌相继找上门来。也是因为参加展览,杨华珍设计的一副5米刺绣长卷《莲花化生图》被爱马仕看中,双方已达成艺术授权合作,爱马仕将根据这幅刺绣作品,设计专门的丝巾。

今年3月,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专程在推特上发言,介绍杨华珍将羌绣推向了世界。

越来越多人关注传统文化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创业13年,让过去大山里的技艺能够频频亮相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杨华珍也培育了一大批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在阿坝九寨沟以及成都金牛、温江、邛崃设立了多个工作室或博物馆,吸引越来越多人关注藏羌织秀。

曾经跟着杨华珍创业的绣娘们年纪渐大,几乎无法再继续从事织绣,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们,加入了这个队伍,关注非遗、学习非遗。如今,在杨华珍的徒弟中,有的成为了省级非遗传承人,有的进了高校当老师,有的作品屡次销往国外。

例如来自茂县的杨白兰,如今已学成出师,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给艺术设计专业类学生上课,教授藏羌织绣。

杨白兰是茂县人,结婚后到了成都温江居住,平日里主要打一些零工贴补家用。“大约十年前,一次我到文殊坊闲逛,偶然看到了杨华珍老师当时设立在那里秀苑,就想起来我小时候跟着家中长辈学的那些手艺。”杨白兰告诉记者,那次参观之后,自己就决定跟着杨华珍,重新开始学习,在传承传统手艺基础上,也要推陈出新,不管是图案花样,还是刺绣产品,都要不断适应当下审美需要。

在杨华珍徒弟中,毕业于西南交大室内设计研究生的孙忠平,也已经跟着她学习藏羌织绣十余年,刚刚对外开放的墨尔朶艺术工坊,担任店长的孙忠平就将自己擅长的绘画与藏羌刺绣结合起来,打造成为一个多种艺术体验工作坊。

小康感言:

作为非遗传承人,保护好、传承好我们的传统非遗是我的义务和责任。这些年的发展,现在我们的产品在很多地方进行销售,传统技艺得到了很多品牌的认可,这其实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也希望能够感恩、回报,带动更多的人,尤其是40、50妇女们,能够通过学习我们的传统非遗技艺掌握一技之长,足不出户居家就业,实现增收。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