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今日是24节气中的芒种。
芒种一词,最早出现在两汉时候的《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是指小麦、大麦等有尖芒的作物,大多在芒种节前后成熟收割;“种”是指玉米、花生、红苕等谷黍一类的秋熟作物。
芒种节是栽种的分界点,过了该节气,栽种的农作物些就不容易成活。“芒种”又跟“忙种”谐音,正是南方养稻北方收麦的时候,是一年当中最忙的时节。
古代将五天称为一候,每块节气有三候,芒种是“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这里的“鹏”是指伯劳鸟,“反舌”学名乌鸫,都是四川较为常见的鸟。
蒋志友 摄
那么为啥伯劳鸟开始鸣叫,而乌鸫却禁声了呢?
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认为,古人对物候的总结是基于长期观察而得出的经验类的结论,概括的很精辟。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要从不同鸟的生活习性去找。
伯劳是一种小型猛禽,不仅吃一般的果实、昆虫,也会吃其他小鸟,一些鸟友在观鸟中不时能发现伯劳在猎捕白鹡鸰等鸟类。伯劳还有一个“必杀技”就是模仿其他鸟的声音,从而把小鸟吸引过来,伺机捕食。过了春天的繁殖期,小鸟纷纷出巢,这可能是伯劳的“狩猎季”,因此开始鸣叫。
乌鸫及幼鸟
还有一种鸣叫是为了求偶,春天的树林、花园里,乌鸫的鸣叫是相对好识别的。首先是早,“成都的话,早上五点半就开始了,”沈尤说道,其次它音域宽广、声音清亮,另外就是善于模仿其他鸟,所以又被叫做“百舌鸟”。繁殖期过后,他们不再需要求偶,就减少了鸣叫的频次。
乌鸫 沈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