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①|化顽石为“墨玉”,川南农民用石雕打造文青生活

2021-06-08 18:36:5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单华燕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6月12日,一年一度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就要启幕了,川南珙县农民李艺家的院坝墙根下,摆着一些其貌不扬的糙石头,乍看还以为是建筑废料。李艺用石雕手艺化顽石为“墨玉”,近日,他在抖音账号上发布了新的石雕作品,“桃花香插”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脸谱”“墨荷”等平面浮雕丰富了珙石的表现题材。

伴着20余亩桑园,左手石雕,右手田园,李艺把日子过成文青向往的理想生活。

宜宾珙县位于川滇结合部,是川西南僰人文化的核心区,苗族民俗丰富多彩,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民族聚居成为诞生奇趣文化的沃土,罗渡苗族乡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与此同时,当地也曾是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县。

1975年生的李艺从小喜欢美术,街上几分钱一本的连环画是他的启蒙老师,照着连环画临摹是曾经最大的乐趣。但受限于家境,要做生意、打零工来支撑家庭。原本他的故事只能以“志趣难酬”“理想渐远”的一声叹息结束,但珙县的文化发展给了这些小镇中年实现初心的机会。

李艺从小就听长辈说珙县的“珙石”,乌黑润泽堪称“墨玉”,可做砚台、印章,还曾有土匪用它仿制步枪,让人分不清真假。但可惜他所在的珙泉镇石料日渐稀少,偶尔得到一块石料也不得章法,只是自己琢磨。

乡镇文化站成了他石雕生涯的转折点。

2016年,他结识了75岁的珙石非遗传承人张仁信,又在珙泉镇文化站的协调下获得了不少石料和部分资金支持,他的石雕生涯正式起步,很快,其珙雕作品《玉荷图》经文化站的推介,成为珙石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以前珙石多是做立体的石雕,他创新创作了一批平面石雕,不仅要有限的石料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也使得作品有天然水墨画的韵味,开辟了新的艺术空间。”有专家评价道。

2018年李艺参加“珙县文化成都行”,走进成都杜甫草堂做展示和销售,很多游客饶有兴致的尝试雕刻,体验+文创,一周卖出4000多元,这让他信心大增。

无论去昆明打短工,还是在镇上家具店看店,亦或是赶农忙的间隙,李艺得空就雕刻,虽没有可观的收入,却能将头脑中那些生动的图案场景付诸石雕。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孩子们也不时刻上几刀,亲子间多了共同话题,小小的庭院增添了不少欢乐。

获得买家认可时,更是觉得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现在李艺的石雕已形成砚台、笔架、香插、摆件、字画挂件等几十余种品类,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

“张仁信老师7月份过80大寿,我们打算在巡场镇办一个小的石雕作品展,我正在准备一些作品,另外也给张老师设计一件礼物,希望这个石雕群能在他指导下走的更远。”李艺说道。

截至目前,珙县已有国家级、省、市、县非遗产项目12项,原珙县文广旅游局副局长罗允伟介绍,“以前最恼火的是引不到、留不住人才、但是这几年的发展变化让我们看到,珙县可以培养自己的本土人才。平台有了、环境好了、机制顺了,更多本乡本土人才有了学习资源和发挥专长的空间。”罗允伟说道,这将会带来乡村文化振兴的良性循环和源头活水。

图片由李艺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