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对话80后 这场跨时空谈话,讲述了广安电力的变与不变

2021-06-09 16:15:0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昕

广安观察 彭娟 四川在线记者 何浩源

台上,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椅子上侃侃而谈,台下,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聚神聆听。

6月8日,在川东北地区第一座220千伏站——广安代市变电站内,国网广安供电公司的三组“80后”在此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80岁的老党员,与1980年后出生的新党员,新老“电力人”跨越时空,共同回望广安电力事业的发展历程,探讨对电力精神的理解。

代市变电站位于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翠屏村,于1980年10月建成投运,是广安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在广安的电力事业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广安电力的“初心地”。80岁与“80后”在此相遇,会撞出怎样的火花?

不变的艰苦奋斗:昔日搞建设手脚并用,今朝抢险“上天下地”

“电力设施建设,非常辛苦,一些同志可能知道,当年不像现在,机械化水平那么高。”今年80岁的高连珠在上台时,右腿有些不利索,这是他当年在电力一线工作时,落下的旧伤。

他回忆起,70—80年代电力大建设时期,进行线路建设时,电力工人们手臂上挂着钢圈儿、腰上缠着安全绳、手上还拿着各种工具,由于长期在外作业,早已形成“巧克力”肤色。“当时我们还开玩笑说,电力工人远看像逃荒,近看像逃难,仔细一看是架线。”这引得台下观众掌声与笑声一片,随之则是对那段艰苦岁月的感叹。

在华蓥山进行抢修维护时,没有道路,高连珠只能和其他人,背负几十斤的器材,沿着山上的小道爬上去作业。“当时没这么先进的设备,所以全是靠人工,流汗甚至是流血在这山上拼命干。”

高连珠的讲述,也勾起了曾在一线运维工作的广安华蓥供电局退休老党员文自高的回忆。今年81岁的文自高,17岁参加工作,他进过厂、当过兵,在电力行业一干30多年。

“当时变电站条件非常艰苦,吃水用水都还要靠自己打井,电话都是手摇式,打通一次都要十几分钟。”文自高说,当时最担心雷雨天气,一旦遇到,开关室就噼里啪啦的一通乱跳,控制室又是喇叭声,又是警铃,难以处理。深夜里遇到全站停电,还要从被窝里出来,打着手电筒去处理。

年轻的“80后”们虽然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但都认为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十分重要。80后退伍军人商义分享到,“虽没老一辈那么艰辛,但我们现在仍要翻山越岭,‘上天下地’进行维护抢险,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运维检修部主任李春则表示,“现在条件好了,我们还得继续发扬电力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

变的是日新月异的电力发展:高科技轮番登场,220千伏变电站“县县覆盖”

再次回到自己工作过的代市变电站,文自高浑浊的双眼中闪现着泪花,他戴着安全帽,在代市变电站内步履蹒跚地走走停停,时不时地向身边人讲述。

“万事开头难啊!当年这里啥都没有,再看现在,各种高科技都用上了,我们电力行业真的是不断在创新超越。”

与文自高对话的变电运维班80后年轻人李国毅,则用亲身经历讲述着电力运维设备的日新月异。“6年来,智能运检一步步融入我日常工作中。”

李国毅记得,刚到运维时,有些变电站刀闸还未改造,还需用手扳刀闸,而现在都换成了电动刀闸,一个按钮,便轻松解决。而原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变电站巡视、设备红外线测温、表计抄录等工作,也渐渐被智能巡检机器人、高清视频巡检系统、无人机设备等“高科技”所代替……

电力科技在进步,供电能力也不断增强。运维检修部主任李春分享到,“2020年,广安电网最高负荷131.51万瓦,售电量达到51.88亿千瓦时,分别是23年前的19倍和18倍。”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见证了广安由原来的220千伏变电站仅1座,到如今的县县覆盖,总变电站发展到54座。“这一切都是一代代电力人奋斗的结果。”

“我爱你祖国母亲,祝福祖国更加富强……”当天,85岁的广安邻水供电所退休老党员、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胡祥因身体原因未来到现场,他专门为此次活动赋诗一首,引起了现场阵阵掌声。

“此次80对话80活动,让我更加懂得前辈们创业开拓的不易,我将立足平凡的岗位,做好每一件事。”邻水分公司80后党员李竹说。

国网广安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曹海泉表示,此次“新老电力人”共同讲述了亲历的故事,使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教育。我们也将以实际行动架起国家电网联系广安人民群众的“连心桥”,让广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视频 吴迪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