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为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图片由绵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蹲点点位:
中国(绵阳)科技城
历史评价: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要战略决策。此后,绵阳科技城肩负着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路径、提供经验、作出示范的重大使命。经过20年的创新实践,逐步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国防建设的路子,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在此落地建设,形成了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承担实施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为国省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成果。
四川在线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陈冠宇 钟林
从成绵高速公路磨家收费站驶入绵阳城区,许多外地人都会被路口的一个巨大雕塑所吸引。这座红色的长方形雕塑,其中间镂空的图案也引发许多人的猜测——是一把钥匙?还是一朵蘑菇云?
其实,这两个图案都点出了绵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国家使命。
图片为成绵高速公路磨家收费站入口的雕塑图片,作者为郭超英
从“三线建设”起,一大批国防科研机构选址绵阳,许多“两弹元勋”都曾在此生活工作过,绵阳积蓄着巨大的科研资源,这既是冲天而起的蘑菇云,更是一把开启创新的钥匙。
特别是在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成立了由科技部等部委组成的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科技城建设正式启动。
20多年过去了,科技城建设中既有许多影响深远的制度改革,也有许多动人的成长往事,还有许多经验和做法从绵阳复制推广开来,科技创新“这团火”越烧越旺。
从“悬崖”到“坦途”
全球草铵膦龙头企业的成长之旅
6月8日一大早,位于绵阳的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尔化学”)厂区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络绎不绝的大型物流运输车辆进出于工厂大门。利尔化学是全球重要的草铵膦生产企业,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走进厂区,几栋俄罗斯风格的小楼在厂区中有些特别。“这几栋楼是利尔化学发展的见证。”利尔化学副总经理刘惠华说。原来,1993年,中俄两国科研团队合作,想要将实验室技术实现产业化,当时俄罗斯专家就住在这几栋小楼里。
利尔化学老厂区资料图
但因为技术瓶颈迟迟未突破,股东方准备放弃,项目也几乎因资金链断裂而终止。关键时刻,随着科技城建设的起步,为支持科研创新成果走向市场,绵阳市委市政府没有放弃,“利尔将产品研究下去,绵阳市给予2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绵阳市的坚定支持,极大的鼓舞了科研人员的士气,不久利尔化学成功研制出产品,并建成生产线,第二年扭转严重亏损状况,第三年实现扭亏为盈,目前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氯代吡啶类除草剂生产基地。
利尔化学新厂区,图片由利尔化学提供
此后,利尔化学与科技城建设同步驶上“快车道”。到2008年,利尔化学成功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成为四川省首支登陆深圳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农药、化肥类上市公司。2011年《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正式实施,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利尔化学也在此后加速转化发展,2012年至2014年利尔化学草铵膦技改工作陆续取得重大突破,生产过程更加安全和环保。
如今的利尔化学总部由过去的7栋小楼,40多人,壮大到占地800亩,1800人的总部基地。产品达百余种,出口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迷茫到坚定
鲜为人知的“隐形翘楚”这样“炼成”
将镜头转向绵阳农科院,外观并不起眼的办公楼被成片实验田地环绕着的,办公大楼内略显冷清,科研人员正在田野间顶着炎炎烈日调查样本、采集数据。而这不起眼的地方是我国西南地区综合科研实力最强的地市州农业科研院,杂交小麦、香型优质杂交水稻及高芥酸油菜研究全国领先,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260余项,“十二五”以来培育的小麦、水稻、油菜等优良品种在全国近20个省(市)累计推广应用3亿多亩,新创社会经济效益120多亿元。
四川省先进工作者何丹研究员是绵阳农科院科研人员之一,皮肤黝黑、身材壮硕的他不太像实验室里的科研工作者。但成绩却是实打实的——他负责的绵阳何丹劳模创新工作室近五年来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丰收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共7项,育成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新品种8个,其中省主推品种3个。
农业优良品种的选育需要科研人员多年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这是何丹科研工作的体会,从1997年参加工作,到2007年主持育成第一个通过审定玉米品种绵单581正好用了10年。他向记者坦言,面对同事离职创办企业、种子销售人员收入远远高于科研人员时,也迷茫过。然而绵阳在科技城建设中对人才、对科研的重视,让他坚持了下来。
2017年绵阳入选全国首批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创新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科研人员薪酬机制,落实科研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权等,最大限度为科技人才“松绑解套”。这些有针对性的务实举措,营造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优良环境,在绵科研人员年人均薪酬年均增长达到11%。近五年来,何丹和他的玉米团队科研成果转化创收近600多万元,累计获得1000余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放活人才管理、用活增收机制等改革举措,让科研人员集聚的绵阳再次迎来“创新力大爆发”。绵阳专利申请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0件,专利授权量近5000件。
从老旧到新生
制造业龙头企业拥抱智能化焕发生机
老树如何开新花,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这家63岁的企业给出了答案——搞好“新基建”,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让企业焕发生机。
在绵阳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自动导引车在车间内穿梭往返,将配件精准送达智能电视操作工位,一台电视机从客户“下单”到交货只需24天。通过中央控制大厅,可完成整个工厂包括屏幕加工、整机生产、机芯生产的统一调度。依托“5G+工业互联网”的智能生产线,长虹在中国家电行业率先实现大规模个人化定制服务。不仅于此,生产线关键技术的5G工业互联网模组也来自于其子公司四川爱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申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0余项。疫情期间,爱联科技仅用时14天就研发出一款可实时监测体温、上传数据自动生成健康码的5G智能手环。
瓶颈的突破需要找准关键点。近年来,绵阳在科技城建设上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力,实施重点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引导有研发实力企业牵头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面向社会开支术服务,推动行业的技术创新。目前,国省重点实验室26个,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国省企业技术中心104个。
从“三线建设”大后方鲜为人知的小城,到接过建设科技城这一国家重任,绵阳注定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回顾发展历程,从利尔化学、长虹、绵阳市农科院的微观缩影中,不难发现这条路就是绵阳20年来不断追求创新创造发展的追“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