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国!当端午小长假遇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1-06-12 10:05:4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收集整理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又是端午节小长假的第一天;早在2006年,国务院便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中,奇特的本草构成了它丰富的民俗文化。

吴平 摄

艾,国民药草

每个端午节,成都的手工制香师徐仕伟都要做很多艾草香囊。

艾是为菊科蒿属植物,青蒿素提取于跟艾同科同属的黄花蒿,在我国分布广泛,且用途众多,可药用、可食用,被称为国民草药。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蒿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够起到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和抑菌等作用,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孟子•离娄》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春秋时期,艾草的疗效就已被认可,“三年之艾”更是对艾草使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艾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三年之艾,并非生长三年的艾,也不是陈放三年的艾绒,而是采摘后储存了三年之久的艾叶。

艾有生熟之分。生艾为艾叶采来自然阴干;熟艾则是经过反复揉、捣,做成艾绒,或用醋炒黑,甚至炒成炭,也叫熟艾。艾草作为医用,入药多用生艾,灸多用熟艾,又称陈艾,一般保存一年以上的艾叶谓之陈艾。

在门口挂艾人禳毒的风俗,在,南北朝时出现了,因为艾叶具有浓烈的香气,可以让人神清气爽,少生疾病。

唐《食疗本草》中记录:“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如弹子”,时至今日在我国很多地区仍保留有清明节吃艾草青团的习俗。

菖蒲,以毒攻毒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常见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它狭长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药物。但是跟众多其他天南星科的植物一样,被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为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口服多量时产生强烈的幻视。

不过,聪明的古人早已知晓“转化”的原则,让菖蒲的毒为己所用。

端午在民间信仰中是“毒日”“恶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而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夏季天气燥热,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悬挂菖蒲、艾草有驱蚊辟邪的功效,久而久之,就成了端午节的一种民俗。

除了悬挂,夏、秋之夜,可以点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另外,用菖蒲制作的盆景,既富诗意,又有抗污染作用。据说,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可免灯烟熏眼之苦。

箬叶,最高明的包装材料

箬叶,是箬竹属中阔叶箬竹的叶片,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丘陵地区。在我国南方大部分一直用箬叶包粽子,就是利用其特殊的竹香味和防腐作用。

《本草纲目》中记载,箬叶具有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近年来研究证明,箬竹叶多糖物具有抗癌效果。《中药大辞典》中也介绍粽叶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小便不利、喉痹、痈肿等功用。

在民间,箬竹的利用率也很高,秆可作竹筷或毛笔秆;由于具有良好的防潮、防风、防腐蚀等特性,叶子除了作粽叶,还可做斗笠和船篷衬垫。

吴平 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