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⑲|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展在广元举行

2021-06-12 23:21:0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童童

藏香原料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文/图

“有些同行觉得参展赚不到钱,来过几次就不愿来了。但我觉得赚钱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把我们的文化和产品特色介绍给大家。”6月12日,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广元会场上,阿坝州慈愿民族传统文化公司的董事长谢拉说道。但其实,他才不是赔钱赚吆喝,相反,他的产品是当天最受欢迎的。其原因不仅在于谢拉的口才,还在于他对行业规范化的深刻认识,以及提前探索标准化生产。

谢拉介绍藏香文化

以前,来自于少数民族的非遗产品往往给人印象是原生态有余,但精致不足。而此次的非遗展示中,包括少数民族产品在内的众多非遗在标准化、商品化、特色化等方面有了质的突破。

草编“热布” 展现神秘毕摩文化

漆器、银器、服饰、音乐是四川彝族非遗的几大项,因为直观而比较容易展示。但彝族的经文卷轴、婚丧制度、祭祀礼俗等,则受限于语言翻译的困难而不易被广泛的传播知晓。在本次非遗展中,几件草编的“热布”将彝族毕摩文化的神秘面纱又揭开了一点。

热布草编

“热”是“草”,“布”是“像”,热布就是草编扎成的各种具象的精神体,它以指定的草为原料,以藤、绳、线、竹、木等为辅助工具。初步统计,马边彝族毕摩能用草编扎出近300个热布,每一件都有严格的编扎样式,专用名称、来历、作用,有独立的使用方式和场合。

据美姑县民俗学者阿牛介绍,“阿姆丘路”是伴身邪祟,“甲古甲诺布”是让人头晕目眩的深谷邪怪,总之,热布有一大部分都是鬼怪,是让人生病或产生不适的原因。

这和同台展示的,以审美娱乐为主,兼有生活实用功能的汉族草编、棕编,形成了鲜明对比。草编热布已成为乐山市级非遗,奇特的造型引起了参观者浓厚的兴趣,却因为介绍仍不够详尽而觉得不过瘾,不少观者表示希望能了解更多,包括它在具体的除祟仪式中是如何用的等。

留学归来  致力非遗商品化

德格县麦宿村距离县城还有2小时车程,但却是名声在外的藏族传统技艺名村和藏区学术重镇,土陶、藏香、唐卡等都有很好的传承。

曲措设计的围巾

麦宿村的扎西曲措今年30岁,11岁时跟着妈妈到印度生活、上学直到17岁,期间,她掌握了英语和一定经济学知识,回国后就跟着妈妈做牛羊毛的手工编制。最早产品很单一,只有腰带、单肩包等,而手工的腰带比机器生产的贵很多,他们的生意难以打开销路,即便牛羊毛原料是自家产的,但也难以为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需求增加,去年,曲措去到中央民族大学,接受了40天的服装设计培训,在配色等方面有了更多心得,她的毕业作品一些长款围巾还戴在模特身上进行了走秀展示。现在产品品类大大丰富了,除了围巾、腰带、鞋带,也有零钱包、钥匙链、耳饰、发饰等,未来,曲措还打算开发茶杯垫等。另外,产品特性和生产流程也得到优化。全程手工的话,成本太高,也卖不出去,她就从网上买现成的羊毛线、棉毛线,再用藏族工艺编织;有些游客喜欢原生态的产品,就从西藏买来矿石原料用于制作天然染色剂。当配色丰富之后,一些围巾不仅可以取暖,也能用来做空间内饰和软装,游客有了更多选择。

牛羊毛手工制品

现在,他们的商品不仅在麦宿销售,也在县城有了代理商。在年销售额达到30万元的同时,她家的工人从最早的三四个增加到十个,五十多岁的可以纺线,三四十岁的就织布、缝制,平均每月工资3千元,还包一顿午饭。

野草有情   香龙茶助听障女孩就业

“这是用我们剑阁独有的香龙茶做的,你闻闻。” 广元市级非遗、羊岭童帽的传承者敬玉华介绍她的香囊时说道。其实,香龙茶分布较广,但虽是“野草”却不减其珍贵价值。据查,香龙茶学名是牛至,芳香成分含量高,用于提取香精等,因此用它做的香囊的确有一种不同于艾草的清甜香味儿。

敬玉华介绍香龙茶香囊

敬玉华回忆道,香龙茶喜阳光和红色土,在她小时候还到处都是,但如今山上植被多了,这种喜阳的植物被挤占了生存空间,分布越来越少。香囊虽然到处都有,但对于她来说,塞满了香龙茶,融合了刺绣手艺的香囊,是充满乡愁的独家记忆。

同时,敬玉华的工作室接受了一些听障女孩,“他们在外面打工不是都很顺利,客人的意见听不见,给人洗头时,往往手劲过大,按摩的话,力量又不够。”相比之下,手工布艺是可行的职业之一。“原本我也不想做了,但看到他们的不易,还是坚持下去。”敬玉华说道,从她这里出师的女孩已经有十多个,还有的陆续在学。下一步,她会和当地非遗等文化部门一起,发掘香龙茶的独特文化价值、保健功效,让产品更凸显本土本乡的特色,让游客愿意为它的文化附加值买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