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优一先”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丛林:近知命之年,主动请缨再驻科研一线

2021-06-30 10:40:0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郭书琼

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四川19个获得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有个人显得很“神秘”。

他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6次获得二等奖……却极少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

他就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丛林。


王丛林

王丛林所在的核动力院是中国唯一集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被称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 ,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其核心关键技术就诞生于此。

自1988年进入核动力院以来,王丛林从未忘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肩负的使命,在科研一线上默默坚守33年。他全身心倾注于科研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做了一辈子核动力事业的王丛林,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一直以来也如些践行。

王丛林48岁时,在核动力领域已成为首屈一指的专家,获得荣誉无数。此时一项重要科研任务进入关键期,在外人看来已功成名就的副院长王丛林做了一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决定——主动请缨,再驻科研一线。

而这一驻,就是近10年。

这期间,王丛林几乎都在科研现场度过。有时因工作需要到成都开会,会议结束当天就风尘仆仆地回到一线。

这期间,他想的最多的是工作,关注最多的是科研现场,“5+2”“白+黑”的高强度工作成为常态。王丛林说:“我自己并不觉得辛苦,辛苦的是我的家人,因为很多次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都不能陪伴在身边。”

2017年,爱人病重,在医院,王丛林陪伴着爱人,研究治疗方案,但同时也始终关注着现场的工作,反复叮嘱同事“现场要注意节奏,稳中求进”。

因为常年高强度工作,王丛林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一犯病就头晕、乏力,甚至差点晕倒。为了节约时间,他干脆每天吃、住在现场,保证发现问题马上就能现场处置。

看到50多岁的王丛林这么拼,大家无不深受触动和感染。忘我的工作,王丛林甘之如饴,还开玩笑说:“第一代核动力院人最初来到这里,住的可是干打垒、喝的是池塘水,我们现在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比当年可好太多了!”

2020年,王丛林出任核动力院院长。他从更大的视野,推动我国核动力技术的发展。

王丛林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改革进入历史关键,国家需求日益迫切,对于我们核动力事业来说,既面临迎头赶上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严峻挑战。”

为此,王丛林着眼核动力事业的新时代发展战略,以系统思维明确核动力院规划体系,制定核动力院十四五规划,坚定“强化基础,创新引领;改革开放、研产一体”的发展方针,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构建核动力事业的新发展格局。

在核电领域, 2021年“华龙一号”国内国外示范工程成功实现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了先进核电技术国家行业。王丛林说:“核能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的能源,‘华龙一号’的研发是我们核动力院科研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未来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我们要以‘华龙一号’为新的起点,开创核电发展新局面。”

在王丛林的带领下,“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工程项目在漳州等地稳步推进,并在做持续的优化改进,多用途模块式小型核电站玲龙一号也将在2021年实现工程应用。同时,王丛林也在积极推进更先进、更安全、更经济的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工作。

心系人民生命健康,王丛林总想着能够通过核技术的发展为人民谋福祉。在核医学领域,医用同位素“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国内使用的医用同位素90%以上依赖进口;美国批准注册的放射性药品达57种,我国仅17种,部分患者只能到境外治疗。特别是疫情期间,出现过医用同位素国际供应链断供的情况,国内患者出不了国,只能靠等。

在王丛林的支持下,核动力院加码医用同位素自主研发。截至2020年底,已实现锶-89、碳-14的批量交付,目前正进行碘-125、碘-131、磷-32、镥-177、镭-223、铼-188、钼-99等医用同位素研发。

王丛林说,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目前核动力院已布局“两堆研发、两堆生产”,力争尽快实现医用同位素自主化生产,让患者能享受更稳定、低价的核医学服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