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初心地(2010-2020)丨建好彝家新寨 让彝族群众住进“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2021-06-30 16:16:5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刘付诗晨 曾小清  乐山观察 魏金鑫/视频

点   位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解放村

历史评价

彝家新寨是省委、省政府为支持大小凉山彝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善彝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先导工程。以彝家新寨建设为载体,同步提升生活生产配套,彝族群众由此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村前流水潺潺,屋后青山葱翠。盛夏,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解放村,记者被这一动一静之间的秀美景色所吸引。夏日的阳光,洒在崇山峻岭之间,为房前屋后染上一抹金色。一座座由红瓦盖顶、红黄黑三色装饰、富有彝族特色的建筑映入眼帘。这里,是彝家新寨发源地之一。

四川省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省委、省政府把彝家新寨建设摆在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优先位置。解放村等首批村落2010年率先启动试点。同年,乐山小凉山彝区全面启动彝家新寨建设。2011年,我省全面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建设。

彝族群众,因此住上了好房子,走向现代新生活。


彝家新寨楼房

高起点规划

彝汉干群共同心愿

解放村位于峨边与美姑大小凉山地区交接处,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彝族村落。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前,原属于哈曲乡。

走过一座装饰着彝族图案的桥,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由三根柱子和展翅雄鹰构成的寨标,上面分别用彝汉两种文字写着村名——解放村。寨标旁的堡坎也增加了新的功能,变成了文化墙。分别绘着彝家生产生活、历史传说故事。沿着文化墙继续前行,便进入到村子里。

走进解放村二组阿恩曲布的家,进门是20多平方米的宽敞客厅。客厅左侧是两间卧室,沿着客厅往里走,右侧便是通往楼上的楼梯,径直往前,是宽大的厨房和餐厅,屋子尽头,还有一间储物间。

走上二楼,除三间卧室外,还有卫生间和一个宽大的阳台,阿恩曲布喜欢带客人到这,青山流水,视野开阔。

“像不像城里的小别墅?”阿恩曲布把孙子晾晒在阳台上的衣物收走,转身又进来带着笑地问向记者,“这样的房子日子,搬进来前不敢想。”

建设彝家新寨前,解放村传统的彝族住宅多为土木建筑,一般10户为一村,这样的住房建筑居住环境差、功能不全、更谈不上美观。“过去清水墙沾灰,不好清洗,现在干净多了。”村里老人说,过去的房子都是三间、五间屋围绕一个供聚会的堂屋而建,堂屋靠墙壁左侧设有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供一家人围坐、休息。

改变,源于一项重大决策部署。2010年,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启动。当年12月15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和10个专题工作方案,作为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先导工程,彝家新寨建设全面启动,解放村成为首批试点的彝族村落。

“大伙干劲都很大!”时任原哈曲乡党委书记、现峨边县行政审批局局长葛综文指着跟前的河坝说,当年9月26日就新寨建设方案开村民大会,当晚全体表决通过,并成立哈曲乡彝家新寨建设指挥部。10月2日,项目开工。

不到半年,2011年5月,解放村第一批的41户村民,就住进富有彝族特色文化的楼房。由此开始,越来越多的彝族群众告别“土墙草(石)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住进169平方米的楼房。也就是在此时,阿恩曲布搬进了新家。


解放村党群服务中心

高标准建设

走向新生活的起点

“彝家新寨设计方案经过了三次讨论最终得以确定。”走在宽敞的村道上,白墙红瓦的二层小楼依山傍水而立,墙饰配以彝族传统红、黄、黑三色为主,前屋后的空地用竹篱笆围着。

乐山市乡村振兴局(前身为乐山市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了乐山建彝家新寨的一个细节:取经灾后恢复重建的水磨新城,彝家新寨规划做到了“三避开”——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避开洪涝灾害多发地。选址在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硬度均匀稳定的有利地段。房屋选址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布置建筑朝向,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注重夏季的自然通风和冬季防风,改善室内热环境。

具体到房子怎么建,葛综文告诉记者,设计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彝族群众反复讨论,对已实施过的模型反复研究,一个点一个点地实地调研,才形成最终版本。

这一方案共包括20种户型的农房,建筑平面多采用较节约、紧凑、规则的布置形式,既整体结构好,又节约建设资金。按照乐山彝区农村人口结构和彝区农民经济能力,分别提供总建筑面积60平方米、90平方米、120平方米、140平方米四类不同建筑面积的五类建筑布局 (120平方米建筑分为一层和二层两类),每类建筑布局有3—4个方案可供选择。

户型结合了乐山彝区农房的实际情况,既尊重现有生活习惯,又充分考虑通过彝家新寨的建设,引导彝家走向现代新生活。主要体现在空间内食寝分离,厅室、居室、饭厅、厨房、卫生间充分考虑居住对通风、采光的需要。厨房设计既保留了设置彝族火塘的传统特色,又可安放现代餐桌,实现吃饭上桌。

由于彝家新寨中新建住宅是采取农民自建、政府补贴的形式,设计上还充分考虑了房屋造价:新建住宅由农民自建,估算造价约每平方米840元;旧房风貌改造包含屋脊、檐口花饰、外墙饰面、门窗套涂装等部分,估算造价约每户6000元。

科学详尽的规划讨论,同时打消了村民们心中最后一丝的顾虑。解放村村支部书记阿祖永波说,面对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反对意见并不是没有。焦点有三:建彝家新寨,彝族文化元素保留多少合适?有人担心,老一辈住不惯;也有年轻人考虑到预算成本,觉得没有必要建那么好的房子。


村门口的潺潺溪水,山水之间,一静一动。

高质量完成

文明新风进彝家

“是我们想得不够长远”,阿恩曲布感慨,住进来十年,才逐渐感受到科学地规划,让大家都住得舒心方便。

不仅体现在村民自己家中。从文化广场、农家小超市、农家书屋,到医务室、健身器材……新寨里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葛综文告诉记者,这正是当初彝家新寨试点启动时坚持的一个标准,“我们希望通过新房子的建设,带上大家过上现代化的好日子,所以规模、功能规划、建设质量和风貌这方面,希望能满足建好后二十年内村民们的基本住房需求”。

原解放村的村委会,有一所阿依园(幼儿园)旧址。这是解放村第一所阿依园,2013年开班,率先在大小凉山地区建起“一村一幼”机制。

“26个孩子在这里,学普通话,学习刷牙洗脸。”现在黑竹沟镇政府工作的邛莫乌信,当年作为大学生村官被县教育局调到这所阿依园当幼师。几年坚持推行“学前学普”,孩子们都说上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此外,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孩子们影响家里的大人,大家都形成了文明卫生好习惯。

此外,依托黑竹沟,解放村要发展彝族旅游村落,也成为了可能。不少村民将自己家的空闲房间装修打理后,都开起了“彝家乐”,吃起了旅游饭。目前,村里开办民宿就有16家,拥有房间48间,户均年增收近2000元。

同时依托村内肥沃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解放村现已发展种植重楼70亩,白芨30亩。另外发展二代野猪养殖场一个,育有二代野猪30余头。2020年,又引进大型养猪场一个,计划年出栏10000只。

钱包“鼓”了,思想更“富”了。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民调解员阿恩古保告诉记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的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村民的素质有了十分明显地提高。新风不停,步履坚定,彝家新寨解放村的故事还在继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