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高杲 田姣 摄影 向宇
7月16日,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行暨碳达峰碳中和院士对接会在成都召开,会上,省发改委发布了四川省碳达峰碳中和情况。
从总体上看,我省碳达峰碳中和面临节能降碳空间不足、产业低碳转型任务艰巨、化石能源消费仍有较大需求等困难和挑战,但也具有碳排放水平相对较低、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生态碳汇潜力较大等基础和优势。
具体来看,四川产业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末,四川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12.1:43.5:44.4调整优化为11.4:36.2:52.4,单位GDP碳排放约0.68吨二氧化碳当量/万元、人均碳排放3.3吨,在十个经济大省中分别排第6位和第10位。
能源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我省正推进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为重点的“三江”水电基地建设,甘孜、阿坝、凉山和攀枝花“三州一市”光伏基地建设、凉山州风电基地建设,天然气(页岩气)和中国“气大庆”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省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天然气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3%以上,已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正加速建设。在绿色交通领域,四川正引导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公铁、公水和公铁空等联运方式转变。截至目前,全省铁水联运班列达11条,另外,四川还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公交优先战略,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2万辆,新增和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连续3年超过90%,全省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率达99%,在营公交车辆超3.4万辆;在绿色建筑领域,四川正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2020年四川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7.7%,2020年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浅层地热能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
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邢绍坤表示,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布局、重大政策在四川的实施,四川能耗双控仍面临巨大的压力。
如何迎接挑战?邢绍坤表示未来将做好再生能源的“加法”和化石能源的“减法”,持续优化产业、建筑、交通结构,做强“治理、产业、科技、金融”四大支撑,推动全省梯次、有序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