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市西索村的幸福生活

2021-07-16 22:24: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

四川在线记者 徐登林 文/图 视频

绕过红军桥,跨过纳足河,走进石板铺就的小巷。7月16日下午,阿坝州马尔康市马尔康镇西索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泽郎尔甲急匆匆地来到西索民居。最近几天降雨厉害,他要看看有没有村民遭灾,并叮嘱大家一定要绷紧安全这根弦。

西索村远眺。

西索民居始建于清代,是嘉绒藏族最典型的村落,西索是哨兵的意思。现今的西索民居在旧社会土司时期被称为卓克基“赶抢巴”,就是卓克基街的意思,当时居住此地的人多是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就是差人的意思,当地还有商人和民间手工艺人,解放后将这里划为西索村一组,现在民居中的村民大多是原来土司差人、商人和民间手工艺者的后代。西索民居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石木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村寨。

在靠近纳足河的一间民居里,是村民扎斯满的家。泽郎尔甲踏进屋内,看见墙壁处处挂着手提包、腰带和服饰等绣品。

“这几天有村民在你这里上班没有?晚上尤其要注意涨水。”泽郎尔甲焦急地询问。

泽郎尔甲穿行在西索村。

“没得。我叫她们回家去做。”扎斯满说,自己一家人夜里也不敢睡得太死。

扎斯满是马尔康火苗嘉绒织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主要从事居家织绣,村里有10多名妇女长期在那里做手工。其中,包括两名以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扎斯满展示绣品。

扎斯满是藏织非遗传承人,2018年在都江堰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民族刺绣工艺品制作扶贫培训班。后参加了阿坝州妇女居家灵活就业藏织藏绣技能培训班。2019年参加贵州盛华学院唐人坊非遗传承人培训。

“我要把传统手艺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妇女脱贫后走上致富路。”扎斯满说,现在,村里的居家妇女花10天时间做个手提包就可收入400元。

在西索民居的小巷深处,有一片鲜花盛开的院落,这是村民赵翠吉的家。当泽郎尔甲赶到她家时,发现她家高朋满座。

“今天有客人?”泽郎尔甲问。

“是啊,10多人。”赵翠吉一边带着客人赏花,一边应答。

赵翠吉家是村子里的旅游示范户。她家挂着“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写生创作示范点”的牌子。除了院子里蔬菜和鲜花,赵翠吉家里还收藏着很多唐卡、绘画等宝贝。

“现在我呆在家里,靠开民宿一年就有5万元以上的收入。”赵翠吉称。

赵翠吉与客人交流。

“晚上要注意地灾监测员和干部的信号。”泽郎尔甲吩咐赵翠吉,一定确保客人和家里人安全。

近年通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西索村很多村民像扎斯满和赵翠吉家一样,过上了幸福生活。作为旧社会被土司差遣的差人、商人和民间手工艺人后代,他们感觉换了人间。

在村子里走了一圈后,发现没什么安全隐患,泽郎尔甲满意地离开,他还要到纳足河对岸的西索村二组和土司官寨看看。

“干什么都来劲。”47岁的泽郎尔甲说,他奶奶曾是村中土司家里的丫鬟,没有什么自由和尊严,解放后,实现人人平等,他们家分到了土地,他还成了村里的干部,这些年,他带领村民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10户32人已脱贫,正在放开手脚实施乡村振兴。

2010年在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精心指导下,西索村利用旅游资源,在保护和开发并重的理念下,将西索村建设成为阿坝州特有的精品旅游村。西索村现有农家乐42户,一次性可接待游客628人。截至去年底,该村接待中外游客24136人次,直接经济收入61.5万元,平均每户收入2.2万元,其中最高的农户年收入12.8万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