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考|炎热之极的“大暑”,清代官员有个“花衣期”

2021-07-22 08:42: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文/图

今日大暑,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

民间有晒伏姜、烧伏香的传统;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

除了食物,在穿衣方面,如何透气透风,又方便劳作呢?

清朝 夏季有个“花衣期”

满族在入关之前,男子一年四季都戴帽子,贵族女性也在夏季佩戴尖樱凉帽,冬季佩戴尖樱貂帽,所谓的“凉帽”呈圆锥形,以玉草或藤丝、竹丝为骨,帽顶四周用红色纬缨装饰。另外,清代皇后、嫔妃参加朝会、庆典、祭祖等仪式时,所戴朝冠也分为夏朝冠和冬朝冠。

清代的服制文献记述了皇帝衮服、朝服的时令变化,如“本朝定制,皇帝常服褂,色用石青,花文随所御,棉、袷、纱、裘各惟其时”,“春秋棉、袷,夏以纱,冬以裘,各惟其时”。

有学者根据《翁同龢日记》对19世纪后半叶北京地区的季节性换装做了统计。翁同龢的日记中有大量关于更换服装的条目,整理下来袍褂材质按照保暖、散热的性能不同可以分为棉衣、夹衣、单衣、纱衣和皮衣五大类,每年四月(公历,下同)下旬穿约半个月夹衣,五月上旬换单衣,再约半个月后换纱衣,从五月底穿至九月中上旬,再次更换单衣,半月余换夹衣,再十来日就要换成棉服乃至皮裘了。

补服在清代非常重要,清代官员在一年四季皆有场合需要穿用,此外,补褂不能单独穿着,必须套穿在蟒袍或朝袍上。

但是到了三伏天,可以不穿补褂礼见,俗称“免褂”,又称“花衣期”。孔传铎(1673—1732)为孔子第六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在他的一张画像上,可以看到孔传铎头戴红宝石顶子夏朝冠,外着薄纱蟒补褂,内穿朝袍。半透明花纱制成的补褂,虽然还是套穿,但在炎炎夏日里透气性会好一点。清代用于制作夏季补服的纱共有三种,从厚到薄分别是实地纱、芝纱和葛纱。又把表面不提花的称为素纱,提花的称为花纱。官员们夏季穿着的应当都是花纱,所以会有“花衣期”一说。

丝罗绮丽  最佳夏季穿搭

罗裙

罗是丝织品中的一种,质地轻软,经纬组织显现孔眼,是夏日裙装的极品面料。西汉班婕妤在《捣素赋》中写到“曳罗裙之绮靡,振珠佩之精明。” “绮靡”是一种花纹,有华丽的丝织效果。东汉末年丁廙在《蔡伯喈女赋》中的“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也说到红色纱罗裙身长而缥缈。

一般为单层,以夏季穿着为主,袖口呈敞式,长度不一致,一般用纱罗制成。宋诗中:“薄罗衫子薄罗裙”“藕丝衫未成”“轻衫罩体香罗碧”等诗句,形象地描绘出衫的轻盈与舒适。

襌衣

无衬里的单层衣称为襌衣,一般是夏衣,质料为布帛或为薄丝绸。《说文》:"禅,衣不重也。"《释名•释衣服》:"禅衣,言无里也。"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一件素纱襌衣,重48克(不到一两),薄如蝉翼,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

参考资料:

《中国服装史》

《 历史的衣橱:中国古代服饰撷英》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