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种豆,是“不务正业”还是“另有玄机”?

2021-07-22 11:15:0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7月下旬,成都市金堂县高板镇金钱寺村,400多亩葱茏的柑橘林下,爬满了绿豆藤,小小的豆荚缀满枝头。

路过的村民有些纳闷,种柑橘的业主咋个“不务正业”,种起绿豆了?

“这是柑橘和绿豆间作模式。”近日,在当地举行的“绿豆新品种及果—豆间作模式示范现场会”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豆类杂粮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所长叶鹏盛解释道,这种模式具有多种功效,每亩可节本增效600-800元。

为何要在果园里种植绿豆?在粮食安全背景下,有何推广价值?

推广果树-豆类间作模式

每亩可节本增效600-800元

“这些柑橘树还是幼龄果树,果树的行间距离较大,可以在果园间作绿豆等豆类粮食作物。”叶鹏盛介绍。

间作是指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作物。

实行间作模式,效益明显。叶鹏盛介绍,豆类粮食作物的株高较矮,与果树间套作,不仅不会影响果树生长和产量,还能增加豆类粮食产量。豆类作物根系具有根瘤菌,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此外,这种技术还可以抑制杂草生长。据测算,这种模式下,每亩柑橘园可间作增收绿豆60-80公斤,减少施用化肥8-10公斤,减少除草3-4次,扣除种子、农资和劳务等成本外,每亩节本增效600-800元。

绿豆属于小杂粮作物。 “在果园间作的是绿豆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叶鹏盛特别介绍道,过去我省种植的绿豆主要是地方品种。这10年来,团队绿豆岗位专家育成了绿豆新品种“川渝绿1号” “川渝绿2号”和“川渝绿3号”, 2021年通过了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成为我省首批通过认定的绿豆新品种,对于促进四川豆类杂粮品种换代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绿豆种植方便、管理不用太精细,不仅节约了成本,在幼龄果园还没有投产的时候就增加了收入。” 金钱寺村的柑桔基地业主刘顺利说,果园—豆类间作模式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他计划明年果园全面间作绿豆。

“除了推广柑橘间作豆类模式,近年来金堂县还发展了一定规模的油橄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地间作豆类,来增加全县的粮食面积和产量。” 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粮油产业站站长杨洁淼说。

挖掘土地潜力

提高豆类粮食自给水平

7月下旬,宜宾市南溪区酿酒专用粮现代农业园区内,成片高粱下,还套种了大豆。

“这是 ‘粮经复合 ’园区,实行高粱套种大豆、轮作蔬菜。”南溪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顾吉彬算了一笔账,实行套种,高粱不减产,每亩还能多收一两百斤大豆。高粱收获后,再轮作一季蔬菜,全年亩产值达到6000元以上。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20年全国大豆消费量超过1.1亿吨,不过近九成依赖进口。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如何提高豆类粮食的自给率?

“可以充分挖掘农田果树土地资源。”叶鹏盛介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四川果园面积已达1164.8万亩。在适宜区域特别是在幼龄果园,因地制宜开展果园间作大豆、绿豆等豆类作物,可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缓解经济作物与粮油作物争地矛盾。如果全省50%的果园推广果-豆间作模式,每亩的豆类有效种植面积按照1/4~1/2计算,每年将新增豆类净作面积145~290万亩,相当于全省豆类种植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7.5~35%。

此外,他建议,还需加强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培育一批优质、高产、适宜间作的豆类新品种,研究配套的间套作种植技术,建立适宜不同区域、不同果树与不同豆类组合的果园间套作模式,为果树-豆类间作技术和模式推广应用提供科技支撑。

间作套种模式有望在全省推广。在日前召开的全省粮食扩面增产暨大春田管现场会上,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深挖潜力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例如盘活撂荒地,抓好粮经统筹,在幼龄果园、桑园、茶园大力开展间套种植,增种大豆、马铃薯、红薯等粮食作物,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受访者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