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门道:二十余个篾匠起家 青神兰沟村如何炼成“中国竹编第一村”

2021-07-23 14:36: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余义勇

四川在线记者 樊邦平

7月23日,位于青神县青竹街道兰沟村的国际竹艺城翠竹满园,天刚蒙蒙亮,年过七旬的青神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云华便起了床,走进自己的创作室,端详抚摸着一件件竹编制品。

作为青神县最有名的竹编大师,陈云华可谓荣誉等身,早已到了退休年纪的他本该安享晚年,但今年以来,他却异常忙碌:积极参与非洲部分国家的竹编匠人培训工作,为国际竹藤组织录制国际竹编教学视频,亲自主导立体竹编创新工程,把一根根竹子巧妙地编制成了玫瑰花、大熊猫等动植物,他用充满茧子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个竹编奇迹,并再次刷新了世人对竹编的认知。

俯瞰位于兰沟村的竹编产业园

事实上,不仅是陈云华,在这个夏天,早已是中国竹编第一村的兰沟村正涌动着再次创业的高潮:牵手香奈儿、进军家具界、试水竹建材,已形成25类、3000多种产品体系的兰沟村竹产业火力全开,向着世界竹业高地而奋力冲刺。

一个普通的竹编之村能成为中国竹编第一村,并勇于为联合国“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申报贡献力量,还能在全球产业高端争得一席之地,兰沟村的背后有着一个怎样的乡村成长秘笈?

缘起

完成一次紧急任务 二十余名青年篾匠点燃全村产业火种

距离青神县城南2.5公里的兰沟村幅员面积5.0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1936户,6060人,竹编技艺在这里传承了上千年。

在过去,当地人把能将竹子编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的能人称之为篾匠。

兰沟村的崛起,便与一位篾匠有着紧密的关系。

竹编大师陈云华和他编撰的国际竹编教材(樊邦平摄影)

这位篾匠是陈云华。

生于1947年的陈云华是土生土长的兰沟村人,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当地有名的篾匠。

受上一辈人的影响,陈云华自幼喜好竹编,在成年时,便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篾匠,并得到了“农村艺人巧小伙”的美誉。

兰沟村村民正在接受竹编培训

1971年,陈云华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尽快组织一支竹编队,完成一项外贸竹编订单任务,村上开出“高价”,给每人每天记10分工,这样的“报酬”相当于插了一亩秧苗所得。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云华在家乡兰沟村,组织20余名青年篾匠,成立了竹编小分队,开始没日没夜地编制果盘、面包篮等竹编制品,这一编就是四年。

四年赶工,兰沟村竹编小分队完成了外贸订单任务,也为村上换来了三台手扶式拖拉机和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竹编换拖拉机,让陈云华看到了竹编技艺的广阔前景。

“竹编在青神县传承了上千年,但以前大家都是用竹子来编簸箕、箩筐等乡村生产生活用具,却从未想过它还能变成城里人的商品,甚至能走出国门,这次‘赶工’,为我们播下了竹编产业化的火种。”陈云华向记者回忆,完成外贸订单任务后,彼时的青神县政府也看到了竹编在助农增收上的巨大潜力,于是便立即启动了竹编培训工程,开始大面积培训农民掌握竹编新技艺。

技高一筹的陈云华成为了青神县的竹编培训师之一,开启了农民竹编技艺培训之路,也就是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兰沟村一批又一批村民经过培训,学会了更多的竹编技艺,大家从原来的只会编簸箕、箩筐等农村生产生活用具,变为了可编花篮、果盘等城市生活用具的新篾匠。

在这一时期,殷超、李银海、张仕祥、徐朝轮等一众竹编大师和竹制品创业名人从此崛起。

做大

匠人领衔 能工巧匠搞产业撑起全县竹业半壁江山

进入80年代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兰沟村的村民们有了更多的自有时间,全村也拥有了更多的富余劳动力。

80年代初,瞅准商机的陈云华拿出自己的积蓄5万元,成立了青神第一家民营竹编工艺厂——青神中岩竹编工艺厂,首期便招募齐了200余名竹编工人,全厂主打生活竹编和包装竹编,该厂自成立以来,产品便供不应求,此举也正式拉开了兰沟村竹编产业化发展的大幕。

非洲学徒正在兰沟村学习竹编技艺

兰沟村村民正在竹制品工厂上班

差不多同一时期,兰沟村的青年篾匠殷超历时33个小时,用坐标编织法完成了一幅73×32cm的“乐山大佛”竹编画屏,使用的竹丝细度达到了1/6厘米,这件画屏最后作为珍贵的国礼送给了联合国人口普查团的客人,并得到了对方的大家赞赏,此举让青神竹编极大提升了国际知名度。

在此期间,陈云华、殷超等竹编能人不仅探索了出了平面竹编编织工艺,还创造了瓷胎竹编、混合竹编、套绘竹编等一系列竹编制品,在突破了青神竹编边界的同时,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展博览会,每一次参展,来自兰沟村的精美竹编制品都会引来各方关注,兰沟村的竹编也渐渐打开了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各类订单也如雪花般飞来。

能人带动,订单吸引,兰沟村的篾匠们也开启了从手工匠人向艺术匠人的转型。

1993年,事业初具规模的陈云华自筹资金50万元,在兰沟村启动了中国竹艺城建设,在此后几年,他不断筹资扩大竹艺城面积,最终,累计投资2亿余元,建起了占地面积90亩的竹编大观园,并将竹编工艺厂转型为现代化的竹编公司,打造起了青神竹编的首个产品及文化展示平台,推动了青神竹编产业的首次全面转型升级,形成了竹编从实用品向艺术品的升级。

“90年代,我们村上便涌现了好多家竹制品工厂,村民更纷纷在自家院落搞起竹编生产,“前店后厂”成为了当时全村的一道风景。”兰沟村党委书记赵小建向记者回忆,自此以后,兰沟村的竹编产业仿佛被注入了活力,短短几年间,全村便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竹产业形态,同时,陈云华、殷超、张德明等竹编能人们的竹编作品纷纷在海内外受到了广泛好评。

腾飞

政府助力 兰沟村晋级中国竹编第一村

2011年前后,兰沟村的竹编和竹制品产业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这里诞生的平面竹编等产品也陆续打开了市场,并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看到产业势头发展迅猛的青神县委县政府立即做出决定,从有限的本级财力中拿出相当部分用于支持兰沟村竹产业发展,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要全力做大青神竹产业。

兰沟村的瓷胎竹编产品

兰沟村的竹编画

2011年开始,青神县以兰沟村为中心成立了核心面积2.8平方公里的竹编产业园区,累计筹集了41亿元资金投入到兰沟村。

在各级政府政策鼎力支持下,兰沟村的区域内相继诞生了竹制品产业孵化园、国际竹会展中心、国际竹文化中心、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熊猫馆、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竹里院子、竹里巷子等一众文旅教育项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与此同时,眉山市和青神县两级政府更坚定了竹产业发展思路,仅仅是近几年,政府便连续举办了竹文化节、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首届数字国际熊猫节、“竹与生活”(青神)竹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等重大节会活动,更借助国际竹藤组织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持续参与进博会、广交会、西博会、2019北京世园会等节会,不断推动兰沟村乃至青神的竹编走向世界。

“政府助力,全村竹产业迎来迅猛发展。”赵小建告诉记者,这一时期,在兰沟村的竹编竹制品作坊和工厂达到32家,竹产业的从业人数达到了1700余人,全村竹业总产值达到20余亿元,这里先后走出了60多位竹编大师,大师数量占到了全县的三分之二。2016年,兰沟村被中国竹产业协会评为了“中国竹编第一村”。

因竹而富,截至2020年底,兰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2.3万元,其中竹业收入便达到了人均1万多,全村有七成的村民买了小汽车,八成村民住上了一楼一底的洋房,五成村民在城里买了房。

产业的支撑更带动了乡村环境的改善和村集体经济的做大做强,截至2020年底,兰沟村实现了农村厕所改造的全覆盖,并在全县乡村率先建起了污水处理厂,户户通了水泥路,全村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也达到38万元,较2018年2.8万元增长约13倍。2020年,兰沟村荣获了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荣誉。

“兰沟村是一个普通乡村,全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能成为中国竹编第一村的背后,是50年的产业接力和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青神县青竹街道办事处主任徐静认为,正是因为这份匠人般的坚守和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全村才能抓住历史机遇,炼成“中国竹编第一村”。

俯瞰兰沟村一角

振兴36计

产业振兴贵在持之以恒

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50年前兰沟村点燃了竹编产业化发展的火种,在随后的发展中,兰沟村的一批批竹编能人们带头示范,把产业做大,把名气打响,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乡村大产业。

解剖兰沟村,不难发现,这里崛起的背后,恰是一个产业振兴一个村的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振兴。

干净整洁又美丽的兰沟村一角

而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归根结底是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并辅之以产业布局优化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在单一结构产业做大做强后,还需要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如此专注,且持之以恒,定能走出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点评

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万臣

乡村振兴离不开群众首创精神

与政府鼎力支持的完美融合

回望过去的50年,兰沟村一路高歌猛进,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一跃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竹编名村,关键有两点,一是能人带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政府助力,带来了关键的支持。

从陈云华等一众竹编大师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不断涌现出了一批批创业群众,这告诉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人的重要作用。

但从产业崛起到成为行业标杆,还需要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党委政府对产业的规范系统化打造。

从单打独斗的竹编大师走向全国,到全村乃至全县的竹编品牌进军国际市场,再到一二三产业的成链发展,兰沟村在冲刺产业高端的关键时刻,都有着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身影。

回望兰沟村的创业50年,群众首创精神与政府鼎力支持的完美融合才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乡村繁荣富强的关键。

(图片和视频除署名外均来自青神县委宣传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