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让长征文物“活”起来 让长征精神传下去

2021-07-29 21:22:4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张莹 杨孟双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红军战士把绑腿布绑在手腕上防止脚底打滑落下悬崖。”

“红军战士归还门板时,损坏了,就会在灶头上悄悄留下一块银元。”

“昼夜奔袭240里,22名红军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在十三根铁链上取得了红军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胜利。”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7月28日,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年轻的讲解员杨凡带着游客参观展馆内的“珍宝”,对于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的每一件历史物品,朝夕相伴,她早已如数家珍。

86年前红军穿过的蓑衣、用过的马灯、绑腿布等安静地躺着,虽年代久远、饱经沧桑,却历久弥新、精神永驻。“80多年过去,长征亲历者和见证者逐渐逝去,但历经战火硝烟保存下来的老物件依然焕发着光彩。”杨凡指着展柜里破烂的旧军装,“沿着红军长征路线,通过一个个老物件,还原飞夺泸定桥的历程。”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

“绑腿布”带着红军前行

“1935年5月27日安顺场的战役结束了,红军主力不能靠三条小船渡过大渡河,中央军委一致决定拿下泸定桥。”记者跟随杨凡来到纪念馆一楼行军沙盘前。偌大的绿色沙盘,山峰、峡谷、河流,红军行军的各条路线清晰可见,“那里所谓的路,有的是在悬崖峭壁上硬凿出的栈道,十分陡峭;有的是曲曲折折、忽高忽低的羊肠小道,万分危险。”杨凡在沙盘上描出红军奔袭240里的路线,并继续介绍,在这样的道路上,战士们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落入万丈深渊。为了防止掉进大渡河,战士们解下绑腿带,一条一条接起来,拉着前进,把部队串联起来往前走,终于在克服了千难万险之后,于规定的1935年5月29日早上6点到达了泸定桥。

红军昼夜奔袭时使用的绑腿布

在沙盘旁边的展柜里,洗得发白的蓝灰色的绑腿布或裹成一小团,或成长条叠在一起,边缘已经发毛。就是这样的小布条,在那天,担负起保障红军生命安全的重任。

红军使用的绑腿布遗物

“每个红军战士一般都带着两三双草鞋和两副绑腿,甚至可以说绑腿和草鞋就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法宝。”杨凡说。

“门床板”架起革命胜利

行走在展馆内,杨凡拿着扩音器对着前来参观的人群,讲述红军夺桥的艰难。“当红四团奔袭到泸定桥头时,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架好攻势,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叫嚣:你们飞过来吧!”

飞夺泸定桥时红军铺设桥面的木板

敌人抽掉了大部分木板,只剩下十三根铁链在汹涌的河面上晃荡。如今的泸定桥铺上整齐的木板,底下另有2根直径3、4厘米的铁缆牵引,走上去依然摇摇晃晃,红军当年夺桥时,“大渡桥横铁索寒”,可想而知,就像荡秋千似的。

“发起进攻之前,最要紧的是如何确保冲锋过去的战士,有木板搭好桥面。”杨凡带着游客在一块半米宽、1米多长的木板前停住,动情地说,“当时红军跑到泸定附近的乡村,向当地村民借门板、床板,并承诺村民战役结束后,归还村民的门板和床板。”

1935年5月29日下午4时,22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间缠满手榴弹,从桥西头正面突击,攀着铁链,夺取东桥头;后续队伍战士们背着枪、夹着借来的门床板,紧接着上桥铺路。

红军长征时使用的马灯

“红军遵循着不拿群众一分一毫的原则,把毁坏的木板用银元弥补还与老百姓。”杨凡介绍,就是这些门床板铺就的桥,成功地让红军在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中夺下东桥头,占领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想将红一方面军消灭在金沙江与大渡河之间,让红军做“石达开第二”的计划,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

“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正是这些老物件,传承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汇聚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激励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杨凡表示。

视频图片由 洛绒尼玛 拍摄剪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