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我来晒④|眉山:从负债青年到“六子”青年 一串葡萄这样改写彭山青年张雄的命运

2021-08-03 12:01: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温选鹏 翁光建 四川在线记者 樊邦平 文/图

晒账本

2009年,因车祸返贫,欠下40余万元债务;

2010年,回到家乡当农民种葡萄,颗粒无收;

2011年,贷款8万元,村党支部、村委会免费技术指导帮他挺过难关;

2012年,葡萄丰收,卖了6万多元;

2013年,葡萄园开始盈利;

2014年,在彭山城区买房,2016年买车,2020年换车;

今年,种葡萄67亩,预计能卖120万元,利润90万元。

品幸福

被葡萄改变命运的青年

8月2日上午,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4组,热浪刚起,好运来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张雄一吃过早饭,便径直来到农场,钻进葡萄园,开启了一天的葡萄采摘工作。

“葡萄一落地,我们就能装车运出。”葡萄架下,张雄擦了擦满头的汗,自豪地告诉四川在线记者,今年他家的葡萄早已全被预定,再多的葡萄也不愁卖。

2009年,一场车祸,让正在北京从事IT设计的张雄一家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40多万元的债务。

为了养伤并还债,张雄回到了家乡,当起了农民,希望通过葡萄种植,实现“东山再起”。

起初,由于不懂种植规律,张雄采取露天种植技术来种葡萄,结果颗粒无收。

在自己就要放弃之时,果园村党支部找上了门。为了让张雄“成熟”,村党支部主动邀请他,参加统一的农技培训、统一的农资统筹、经营销售和品牌打造课程,还为他申请了两名“师傅”手把手教种植和管理。

最后,村里还主动担保,让张雄拿到了8万元的创业贷款,并派出专业技术服务队开展指导,帮助张雄将葡萄从露天种植改成大棚避雨栽培,当年葡萄就卖了6万多元,这也让张雄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种葡萄的心得。

有了技术,张雄的葡萄产量一下就增长起来了,品质也有了很大提升,2015年,他种植的5亩葡萄卖到了20多万。经过几年发展,张雄不仅还清了贷款,更将葡萄园种植规模还发展到了67亩,每年的种植利润逼近百万元。

“我们农民是一个个体,在走向市场的大潮中,个体的力量是多么的薄弱啊,如果没有村党支部的引领和带动,我们怎么可能应对风浪,闯过险滩。”反观自己的人生逆袭,张雄向记者坦诚,自己命运改变的关键就是那一串串带着“红色基因”的葡萄。

事实上,在果园村,张雄的人生逆袭早已不是个案,而是一个现象。

地处成都平原的果园村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但长久以来,村上的农业都是传统的产业形态,10年前,果园村喊响了“红色旗帜引领绿色发展”的口号,在眉山市率先探索出党员带头引领搞葡萄种植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村里建立起了家庭农场联盟党支部、自强葡萄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等6个党支部来引领全村葡萄产业发展,并将200余名党员编入各类党支部,分门别类开展着民意了解、技术指导、产业规划等工作,支部引领,党员率先示范,果园村实现了葡萄产业的强势崛起。

2020年果园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1万元,果园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因为坚持党建引领,带动乡村发展,果园村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示范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四川百强名村等荣誉。

“小康生活是啥样子,我觉得就是种上了好果子,娶来了好妻子,生了个好儿子,买了个好车子,住进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张雄告诉记者,在车祸发生之后的那段人生低谷期,他曾梦见自己成了这样的“六子”青年,没想到,在返乡创业10年后,这个梦想便成为了现实。

“幸福,靠自己奋斗,也要感谢村党支部的领导和帮助。”张雄介绍,现在自己已经过上了小康的生活,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结合自身的绿色葡萄产业发展思路,适度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完善种植园的基础设施,并积极开展技术帮扶工作,争取带领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发展高品的质葡萄产业,走上新的增收致富道路。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