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4处!四川石窟数量全国第一

2021-08-09 14:45:5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历时8个月,240多位调查人员调查了20个市州2953处文物点——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川渝石窟,以其分布之广泛、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雕刻之精美,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下半阕”。在四川,乐山大佛、安岳石窟、广元石窟等蜚声海内外,然而,这些散落在四川广袤山乡的艺术瑰宝,现状还好吗?

2020年11月,我省启动了四川省石窟(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工作。8月9日,记者获悉,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来自省市考古院及高校的240多位调查人员走遍全省各地,调查了20个市州2953处文物点,终于在近日完成专项调查报告,以扎实详尽的数据摸清了四川石窟的家底。

著名的乐山大佛,水害令其“毁容”严重。

报告显示,四川现存石窟(含摩崖造像)2134处。这其中既有新发现115处石窟的惊喜,也有石窟普遍存在风化、水蚀、失稳、霉菌等病害的担忧。作为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四川石窟期待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共2134处

数量居全国之最,分布于20个市州

成都、资阳、巴中、南充均超过200处

四川石窟营造始于北朝晚期,繁荣于唐宋。安史之乱后,随着北方的石窟造像工匠纷纷避乱入蜀,四川也因此成为我国石窟开凿的中心。千百年过去,四川的21个市州除攀枝花以外,全部存在石窟相关遗存。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四川石窟分布存在一个清晰的脉络。

从北向南,广元石窟在入川门户的金牛道上绽放。嘉陵江畔的陡峭崖壁上,7000余尊佛教石刻造像在此汇成一座艺术宝库,这便是名满全国的广元千佛崖。千佛崖附近的皇泽寺,同样存有上千尊摩崖造像,以其武则天祀庙的身份,在1961年便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大云古洞造像。

在另一条北方入川通道——米仓道上,巴中石窟同样分布广、造像多,至今仍存7000多身石刻造像。其中南龛石窟(南龛摩崖造像)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是隋唐时期,也是我国石窟艺术巅峰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调查组成员、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雷玉华介绍,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达到第一次高峰。北魏皇室开凿山西云冈石窟,南朝梁武帝数次出家……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和南方汉族政权对立。从西域而来的僧人如果想前往汉人主政的南朝,一般就会选择从凉州南下过巴蜀,再到江东的路线。因此,作为西北地区和建康(今南京)之间交通枢纽的四川,也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一个佛教中心。

夹江千佛崖,水害和风化严重。

为了让佛教广为传播,这些石窟主要开凿在水路和陆路干道之上。在雷玉华看来,嘉陵江、沱江以及岷江流域几乎囊括了四川的主要石窟,广元和巴中便属于嘉陵江流域石窟艺术的代表。岷江流域同样是佛教文化的中心,乐山大佛早已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附近凿刻在岷江崖壁的夹江千佛崖,同样也早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川中及川东地区,涪江流域的安岳石窟、资阳半月山大佛、资中重龙山等多处摩崖造像也非常有名。佛教艺术甚至向南辐射到自贡、宜宾一带。自贡荣县大佛以及宜宾八仙山大佛,便是大像开凿风的历史见证。

此次调查组专门制作了一幅四川省石窟分布密度图,可以看到成都、资阳、巴中、南充4市的石窟均超过了200处;密度最小的市州为甘孜和凉山,均少于10处。在四川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的基础上,240多位文物干部参与调查,最终摸清四川现存石窟(含摩崖造像)的家底——总计2134处,数量居全国之最。

何家湾摩崖石窟,雕刻精美。

◎新增115处

遍迹绵阳、泸州、广元等11个市州

其中远至唐代的就有35处

此次调查,最令人欣慰之处在于新发现115处石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姚军是此次调查组一组组长。据他介绍,原本三普时统计的石窟及石刻类文物点共计2838处,本次专项调查中,按照最新标准和规范对857处非石窟类的石刻点进行了排除,不过又新发现了115处石窟,其中不乏唐宋时期的石刻艺术精品。

在巴中平昌县,考古人员在一处低矮的小山丘上发现了一处隋唐时期的摩崖造像——九品梁摩崖造像。它雕凿于一处白砂岩上,现存12个龛窟,摩崖造像55尊。让人意外的是,这处石窟西侧50米远处就是公路,却保存相对完好,尤其第10龛内的雕刻精美而繁复。只见主尊身披圆领袈裟,脑后有桃形头光,顶悬华盖,身后两侧各有一株菩提树,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底部伸出多枝莲花茎,每朵莲花上都坐着一位姿态各异的菩萨,在莲花茎缠绕处还散落着化生童子。体型最大的两尊菩萨,近乎圆雕,身披璎珞披帛;其余体型较小的菩萨则近乎浮雕,布满全壁……

安岳茗山寺石刻风化严重。

负责巴中境内调查的省考古院副研究员刘睿介绍,新发现的九品梁摩崖造像保存较为完整,且内容丰富,技艺高超,为研究巴中地区唐代摩崖造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及宗教研究价值。

米仓道上,巴中石窟之盛,令刘睿不断有着新发现。同样在平昌县,他在一块突出于平地的石包上,再度新发现了何家湾摩崖造像。这处造像共有5龛,远至唐代,开凿于石包的两面。沧海桑田,尽管个别龛体已被泥土掩埋,仍能看出当年工匠雕刻之虔诚、工艺之精良。无论是西方净土变描绘的佛国盛景,还是天龙八部,无不栩栩如生。

在广元,来自省考古院的调查人员刘建成一行也有惊喜发现。在剑阁县的一处天然崖壁上,他们发现了一龛保存完好的唐代石窟。

广元石窟,金牛道上绽放的石刻艺术明珠。

这处石窟位于7米高的陡立崖壁中下部,由于坡面植被茂密,杂草丛生,除了当地少数民众,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附近的茂密山林,还有一处这样的石窟。负责带领调查人员前往的当地文物干部表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这处石窟因为位置偏远成为“漏网之鱼”,这些年来,他也极少对外宣传这处石窟,“以免不法分子获得消息以后非法盗取。”

这是一处一主尊二真人二女真像,后排高浮雕了天龙八部,外龛两侧高浮雕了两位力士。主尊坐像高约1米, 头戴莲花冠,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宝相庄严。主尊衣饰下垂,线条生动;力士肌肉凸出,威风凛凛。刘建成表示,这龛石窟因其保存完整、造像精美,已建议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军介绍,此次新发现的115处石窟遍迹绵阳、泸州、广元、乐山、南充、甘孜等11个市州,其中远至唐代的就有35处。

面临风化、水害等各种病害

让石窟“容颜永驻”急需科技攻关

四川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千百年过去,珍贵的文物面临风化、水害、生物病害等各种病害。调查人员表示,面对石质文物保护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为了让我们的艺术瑰宝能够更长久保存,需要尽快加强科技攻关来解决“疑难杂症”。

在赴自贡调查时,调查人员发现位于沿滩区的一处宋代摩崖造像已不复存在。在当地库房,他们看到了这处造像的残件。原来这处造像因风化严重,周边岩体坍塌,文物部门不得不收集其残构件异地保存。

水宁寺二号龛。

更多遭受日晒雨淋的石刻面临着风化、水害等严重病害。姚军表示,风化几乎是每一处石刻都不同程度存在的病害。在乐山大佛景区,凌云栈道旁的石刻几乎已风化殆尽;安岳石刻茗山寺,华严三圣的雕像可以明显看到风蚀的痕迹。安岳当地文物干部感叹,不少游客被这种文物的沧桑美打动,“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样让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延续下一个千百年。”

上千处石窟还遭受着面流水害。最典型的莫过于乐山大佛,雨水的淋漓和冲刷,使得大佛脸胸经年累月留下水渍的痕迹。迫不得已,大佛只能启动解除水患等“美容”工程。

结构失稳也困扰着800多处石窟。姚军表示,四川省石窟往往依山傍水,开凿于河谷的一侧陡崖上。陡峻的边坡岩体,常常发育有各种裂隙,渐渐将岩体切割成块状。这些块石在重力作用下,就最容易发现崩塌。造成石窟所在边坡岩体失稳的滑移面或崩塌破坏面。夹江千佛崖,便可看到部分石窟因为山坡地表水下渗进入岩体裂隙,侵蚀裂隙表面,裂隙肉眼可见地逐渐扩大。

此次专项调查新发现的九品梁摩崖造像。

四川气候温热潮湿,地表植物生长茂盛,也成为石窟生物病害的原因之一。在安岳石窟,千佛寨部分龛窟便因植物根茎的蔓延惨遭“分解”,卧佛院的两龛石窟也出现了表面微生物病害。姚军表示,生物病害不可小觑,一是植物分泌有机酸腐蚀与遗体腐烂分泌有机酸会加速岩石的风化破坏速度,此外苔藓地衣等生物体的分泌物和遗骸覆盖在石窟造像表面,也影响其观赏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调查为每一处石窟独立编制了调查报告,不仅有对石窟基本情况的描述和评估,还提出了文物保存状况、保护管理状况、安全防范等“病症”和“药方”等相关内容。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专项调查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极大。不过四川文物人依然在8个月内就摸清了四川石窟的家底,不仅搞清了数量和保存环境,还找到了石窟的基本病症,为构建科学有效的石窟保护体系提供重要依据。面对石质文物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业内人士呼吁未来必须加强科技攻关,延缓或者治好这些病害。

未来国家文物局将根据全国石窟现状,编制统一的石窟保护专项规划,四川也将出台相关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以保护好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

此次专项调查新发现的何家湾摩崖石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