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守望赤水河:持续10多年监测赤水河水生生物,他们发现……

2021-08-15 19:28: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赤水河小档案】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赤水源镇,流经云贵川3省13县(市),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干流全长437千米,流域面积21010平方千米。赤水河干流尚未修建大坝,是长江上游唯一的干流维持着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同时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有的调查表明,赤水河分布有鱼类160余种,其中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40余种。随着长江干流和其他大型支流水电的梯级开发,赤水河在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鱼类从干流迁徙到赤水河流域繁衍,被称为不少长江上游鱼类“最后的庇护所”。

赤水河在泸州市合江县汇入长江,图为赤水河口。

四川在线记者 邵明亮 摄影报道

“捞到了那么大的长江鲟?”8月4日一早,刘飞接到同事电话反复确认后,一路小跑来到长江边。

当看到那条长115厘米、重13.8斤的长江鲟后,这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水生所)的副研究员,难掩内心激动,嘴里一直说着:“很多年没过这么大的长江鲟了。”

这条长江鲟连同其他十多种珍稀鱼类,是前一天晚上,协助中科院水生所进行科研监测的泸州市合江县退捕渔民在赤水河下网采集的。从2008年考入中科院水生所,刘飞每年都会和同事、学生们来赤水河流域开展科学调查,成为“赤水河的守望者”。在十几年的科研观测中,刘飞和同事眼里的赤水河发生了哪些变化?而他们又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刘飞(左)正在观察从赤水河采集到的中华鲟。

A/危机

对2007-2016年的持续监测发现,赤水河大型洄游性或大型肉食性鱼类已基本消失

“赤水河在鱼类生态学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刘飞介绍,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为数不多的仍然保持着自然水文节律的大型一级支流,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2007年开始,刘飞和他的同事们在赤水河进行了长达10年科研监测,在赤水河流域的四川省叙永县赤水镇、贵州省赤水市和四川省合江县设立固定监测点,对不同江段的鱼类资源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持续的调查监测。

“10年间,我们在3个调查江段共采集到鱼类133种,其中包括长江鲟和胭脂鱼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36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刘飞表示,赤水河流域的鱼类物种总数以及特有鱼类之丰富,在长江上游众多的大小支流中首屈一指。

中科院水生所调查队成员正对采集到的赤水河鱼类进行称重。

然而,在这次调查中,科研人员也发现,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赤水河鱼类组成发生了一些不好的变化。

“像白鲟、鳗鲡、鯮和鳤等大型洄游性鱼类或大型肉食性鱼类,在此次长达10年的野外调查中未有出现,表明它们在赤水河已经基本消失。”刘飞表示,目前,这些鱼类已极度濒危,不仅仅是在赤水河,甚至在保护区干流宜宾至重庆江段以及金沙江下游等水域都已经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了。

调查队成员吴志恒也向记者证实,据他了解,鳗鲡已基本在长江上游绝迹,鯮和鳤也已有多年未在长江上游出现,白鲟更是自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后,十余年未见踪迹。

“此外,我们也发现,赤水河流域内鱼类小型化趋势也在加剧。”刘飞解释,主要表现为中华倒刺鲃和白甲鱼等体型较大的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持续降低,而唇䱻、银鮈和子陵吻鰕虎鱼等小型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急剧上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过度捕捞是造成赤水河鱼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赤水河中下游的仁怀、习水、赤水和合江4个县尚有登记在册的专业渔民335户670余名,此外还有大量的副业渔民。“高强度的捕捞压力使得赤水河的鱼类越捕越少、越捕越小。”刘飞说。

此外,支流水电开发等涉水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对赤水河水域生态环境以及鱼类等水生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虽然赤水河干流没有修建电站、仍然保持着自然的水文流态,但是支流水电开发形势严峻。据统计,赤水河流域建有小水电373座。“支流引水式电站使得坝下江段大面积减脱水,部分江段甚至干涸,珍稀特有鱼类栖息地严重压缩;支流梯级电站的流量调控还对赤水河干流的水文情势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影响鱼类的繁殖活动。”刘飞介绍。

调查队的相关研究成果,频繁出现在学术期刊和相关媒体报道中,引起了社会大众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一系列拯救赤水河的行动,正持续被各方推动。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刘飞(右)正在测量采集到的长江鲟。

B/转变

2017年赤水河开始“十年禁渔”,鱼类资源明显恢复,鱼跃水面的景象频频出现

为了缓解水电开发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带来的不利影响,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3省1市,是目前我国最长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

刘飞介绍,保护区设立后,由于商业捕捞仍在延续,并且非法捕捞屡禁不止,再加上受长江上游干流江段水电开发影响,赤水河鱼类资源下降的趋势并没得到有效遏制遏制。以长江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为例,在上述科研调查中,2007年合江县江段渔获物中圆口铜鱼的比例为2.08%,2008—2012年下降至0.10%,而2013—2016年渔获物中再未有圆口铜鱼出现。

中科院水生所调查队正在赤水河开展科研监测。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从2006年起开始呼吁“在长江开展为期十年的禁渔”,希望通过2—3个世代的自然繁衍,使得长江鱼类的种群规模能够得到有效恢复、长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经过多年呼吁和科学论证,2016年12月27日,原农业部发布《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宣布从2017年1月1日起赤水河全面禁渔,禁渔时间为期十年,成为长江流域第一条实施全面禁渔的河流,比今年开始实施的“长江十年禁渔”早了整整4年。

赤水河禁渔以来,刘飞和同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着赤水河,在调查中他们也发现,这条河流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截至去年4月的一份报告显示,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以来鱼类资源明显恢复,多样性水平正逐步提升。

据中科院水生所编制的《赤水河禁渔监测、保护评估及规划制定中期总结报告》显示,主要江段渔获物中特有鱼类由禁渔之前的21.8种/年上升至22.7种/年,在监测江段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类如鳗鲡、异鳔鳅鮀、鲈鲤和红唇薄鳅等被重新采集到;珍稀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的监测数量由禁渔前的0.1尾/年上升至72.3尾/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的监测数量由禁渔前的3.4尾/年上升至8.3尾/年。

刘飞正在采集赤水河鱼类。

“还有一个现象也令人振奋。”刘飞表示,2018年,他们首次在赤水河监测到草鱼的繁殖活动。草鱼并非珍稀特有鱼类,它的繁殖活动为什么让人振奋?

原来,草鱼要长到十多斤才能达到性成熟,以往鱼没长大就被渔民捞走了。现在发现它们的繁殖活动,说明鱼类栖息繁殖状况已经显著改善。事实也是如此,赤水河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到的物种数由禁捕前的32种上升至37种。

中科院水生所调查队成员正对采集到的赤水河鱼类放归河流。

“现在,我们在赤水河开展调查时,经常能够看到鲢等鱼类成群结队地在水里游,有时还能看到鱼群跃出水面。”中科院水生所2021级博士生夏治俊也是调查队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流域内群众对鱼类的保护意识也在增强,他们采集鱼类时经常被沿江群众“举报”。“农业、水利、河长办、基层派出所等单位部门,我们都在保护赤水河。”当听到合江县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王轩昂这样说,调查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刘飞说,可以预见,随着金沙江下游水电梯级开发的逐步实施,金沙江下游和保护区干流的水文情势和水温条件将发生显著改变,其叠加效应将严重影响这些区域鱼类的繁殖活动,赤水河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方面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