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创新,正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的关键变量。
2020年7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毫无疑问,“创新金三角”,所要抵达之处是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下,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理想。
其中,备受关注的,是提及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是“双核”,但到了打造科技创新领域,就明确为成渝绵“三角”。
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每年定期在中国科技城绵阳举办,是四川省重要的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图为第六届科博会上的参观者
“为什么其中一‘角’是绵阳?”似乎,这样的疑问早已不是在等待回答,而更像是一句探索,期待能够由表及里,挖掘这座城市更深的发展逻辑,洞悉发展跃升的内在逻辑。
于绵阳而言,“创新金三角”正酝酿出前所未有的新机,更成为其拥抱世界、走向未来的最鲜明特质和最持久优势。而眼下,顾不及回答疑问,整座城市已经“踩下油门”,一路飞驰。
布局
剑指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这个夏天,绵阳捷报频传。
7月,四川全省各地市州上半年GDP数据纷纷发布,绵阳2021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1546.17亿元,同比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7.2%。更早之前,2020年绵阳GDP突破3000亿元,成为全川首个迈入3000亿俱乐部的地级市。
同时,备受关注的第九届科博会将如期举行,在去年首次尝试云展览的基础上,今年将充分运用5G、云计算、AI及大数据等技术,通过3D、VR等方式,努力呈现出科技含量高、视觉冲击强的云上展览体验。
对于城市而言,找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路径,也就找到了那串破局城市发展的钥匙。毫无疑问,绵阳的那串钥匙,就是“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在绵阳,每天有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新增,每个月有5.7家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
这样的效率,同样体现在绵阳的规划落地中。
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效果图
3月29日,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绵阳科技城新区正式揭牌。至此,科技城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大幕、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依托富集的科技创新资源,绵阳科技城新区明确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展现更多作为,更是绵阳承担全省乃至全国重大改革发展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
“新区的成立,有利于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绵阳市发改委主任、绵阳科技城新区管委会主任袁明曾表示,“绵阳科技城新区规划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探索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新路径、培育现代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绿色智慧新家园、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于是,挂牌不到两个月,5月6日,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支持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按照“统分结合、分片运行,统筹管理、上下联动,权责均衡、利益共享”的原则,将新区划分为直管区和统筹区,在城乡规划、自然资源、项目建设等方面赋予市级管理权限。
换言之,这已非着眼于某一具体领域的提升,而是寄托着绵阳对于未来城市的远大理想。
根据规划,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基本建成,服务保障国防建设能力全面增强,科技创新示范作用充分彰显,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50万人。
毫无疑问,绵阳,正以“示范区”探索为机,向未来科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份“绵阳方案”。
破局
彰显“国防科技原始创新”特色
事实上,从过去延展至未来,“让想象发生”,从来都不仅仅是长虹一道简单的广告语。在绵阳,从民营商业亚轨道运载火箭诸多关键技术突破,到中国蓝莓的航天育种之路起航,从成功攻克雷管装药这一“刀尖上跳舞”的高难度技术,再到疫情期间,科莱电梯研发“轿厢空气智能净化系统”和“智能呼梯系统”……企业的前瞻性正成为中国科技城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绵阳市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6.61%,居全国城市第1位;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到75.78,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到74.63,均居西部城市前列;“十一五”以来,绵阳市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4项,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
“除了激发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还要打通技术从实验室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据绵阳市委融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绵阳拥有由科技部授牌的全国唯一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经过5年的运行,已构建起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专业精准服务为核心、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技术交易系统化模式。
更为久远的,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探索的“地方与科研院所大型国防科研资源跨军民、跨行业、跨地区开放共享模式”成功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第一批改革经验并向全国复制推广。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被评为“2016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获批工信部首批“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
这样的创新,正成为绵阳城市发展中“破局”的底气。
此前,在解读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 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田云辉曾在“创新金三角”错位联动时提到,支持绵阳科技城依托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集中的优势,完善军民科技创新发展链条。
对于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吕剑而言,成渝绵三地要扮演好各自角色,找准各自定位,“三角”要错位、联动、协调发展。在此共识下,绵阳将发挥优势,打造国防科技原始创新策源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区、融合开放创新创业生态圈。
“绵阳承担了这样的国家战略使命,要勇挑重担,服务好国家大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城中,服务好绵阳现代化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吕剑说,绵阳正抢抓战略机遇、主动出击,努力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赢得新优势。
格局
融入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今年年初,科技部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支持建设成渝西部科技城,提升重庆科学城、成都科学城建设水平,支持绵阳科技城探索建立区域科技创新特区的科学路径。
在四川,区域协同创新格局早已呼之欲出。四川明确,将加快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于绵阳而言,此前推进科技交流合作,区域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中,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加强合作联动,与中科院共建绵阳科技城中科创新育成中心,与中科院微电子所、成都生物所等10余个单位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在绵阳建设协同创新、共性研发平台10余个。
和而不同,这是绵阳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所坚持的。
眼下,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涉及领域来看,绵阳拥有深厚的资源禀赋。在《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把优化创新布局服务支撑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列在首位专章作出部署。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为绵阳带来重大机遇。去年以来,绵阳与重庆北碚区互动频繁,签署《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明确29条合作内容、43项具体合作事项。目前,双方的深度合作正在推进,着力打造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地方合作的“标杆”和“典范”。
毫无疑问,绵阳,正通过优化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从而提升整体科技创新整体水平,成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