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大咖说|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信用碳中和亟需数字化强化和完善

2021-09-07 15:50:3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昕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信用碳中和亟需数字化强化和完善。”9月7日,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分论坛上,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呼吁。

什么是碳信用?简单地说,碳信用就是经过核证的减排量。购买他人的碳信用抵消自己的碳足迹,也就是自己的碳排放量,这是国际国内一种相对成熟的市场化的碳中和机制。

在何锦峰看来,“信用”关键就体现在“核证”一词上,核证是表象,实质是信用背书。整个信用背书贯穿于项目开发的监测、报告、核查(MRV)全过程,期间各种备案、各种公示以及相关的第三方审定机构、核查机构、评审专家组、主管部门都为核证减排量做了信用背书。

何锦峰表示,信用碳中和亟需数字化强化和完善,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碳信用开发亟需数字化强化。国际碳信用不少,如联合履约机制(JI)下的减排单位,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核证减排量、清除单位等。

国内碳信用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为主,还有一些地方核证减排量,如广东碳普惠机制下的PHCER、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下的CDCER。这些核证减排量都是基于项目和特定的方法学,经过严格的审定、监测、报告、核查、公示、核证等一套严格的规范、严密的程序才能签发出来。

“但是这些工作现在主要都是通过传统的人工方式完成的,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减排量签发的客观公允性、计量的准确真实性都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亟需数字化强化。

何锦峰建议,主管部门和管理人员、相关智库专家的人类智慧和工作量应当主要集中到两端,一是集中在顶层设计前端,不断修订完善既有的政策法规、方法学,继续加大新方法学开发补充力度;二是守住监督检查后端,推进配额履约刚性执行,自愿减排和碳中和活动规范严谨。碳信用开发流程中的审定、监测、报告、审查、核证等工作则通过云大智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强化,减少人的主观活动,提升碳信用开发的客观公允性和计量准确真实性。

其次,信用碳中和规则亟需数字化完善。何锦峰表示,CCER用于全国碳市场和试点地方碳市场作为配额市场的抵消机制时,因为有配额履约相关的法规和管理处办法进行约束和调整,所以其规范性是有保障的。但是大量的碳信用,包括大部分CCER和地方碳信用等只能用于自愿碳中和领域,但由于规范性不够、程序不严谨、平台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所以出现了“有的机构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的现象。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何锦峰认为,关键是治乱。“不是不能碳中和,也不是不能发《碳中和见证书》,关键在于碳中和机制和系统要能确保可核实、可追溯、执行和见证相分离。”他建议,要在一定的资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形成数字化碳中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的碳中和流程,能够追溯和证明自愿实施碳中和的单位和个人,用于购买碳信用来进行碳中和的钱,实实在在是买了碳信用的,碳信用的卖方或碳中和综合服务商真实地在碳信用注册登记系统中注销了足量的碳信用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