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都区率先探索:国有资本下乡盘活闲置宅基地

2021-10-13 11:11: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杨昕

四川在线记者 史晓露

9月29日,国庆节前夕,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石羊村已经进入浓浓的节日氛围。

从今年农民丰收节以来,乡村歌舞、曲艺小品轮番在村里的金海棠湿地公园上演。

眼看着游客一天天多起来,石羊村党委书记高绪清既高兴又发愁。村里有景观但缺乏住宿接待能力,游客当天来了又走,发展乡村旅游业,如何才能留住客人,增加收入?

这几年,高绪清一直想盘活村里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用于发展民宿,但苦于缺少资金支持。

“钱从何处来,地怎么出,什么人来干,怎样才能干得好”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他的面前。

乡村产业谋转型  

石羊村距离郫都城区9公里,毗邻成都第二绕城高速,还有连接成都市区的主干道“西源大道”横贯全村。

借力区位优势,瞄准市场需求,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该村开始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村里的花卉苗木多为盆景、乔木、名贵名木,每亩盈利在5000—50万元不等,不少村民靠此发家致富。”高绪清介绍,不过近年来花卉苗木市场不太景气,村里的苗圃种植也受到影响。

“主要还是产业模式还是太单一了。”高绪清感叹道,过去村里苗木种植比较散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随着花木滞销,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凭着在外多年闯市场的经验,返乡后的高绪清决心推动村里产业升级——走农旅融合之路。

第一步就是建立统一的花卉苗木合作社,由村里整体规划运营。2016年以来,该村进行产业整合,统一规划打造4个百亩花卉苗木示范基地,包括红枫、海棠、樱花和一个百亩精品苗木示范基地。同时整合村里项目资金、并通过村民众筹,打造金海棠湿地公园,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发展观光旅游业:休闲茶房、乡村餐厅、露天游泳池、养生垂钓……

“一年四季都有花看,特别是节假日,人气很旺。”高绪清说,2018年5月金海棠湿地公园试运营以来,日均营业额近万元。但与此同时,增收瓶颈也逐渐显现:同大多数发展观光旅游业的村庄类似,客人留不下来,没有新的收入增长点。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留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闲置农房越来越多。“全村1467户人,至少有200多户常年不在家,闲置房屋200多处。”高绪清开始犯愁:如何激活这些闲置资源?

“找了很多企业,希望来投资,但都有顾虑。”高绪清说,宅基地属于村集体所有,无法获得闲置房屋的产权,且流转期限受限,一次性需要交纳20年租金,很多企业不愿贸然投资。另外,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大多数企业都希望能快速运营,快速见效。

高绪清面临的问题不是个例。作为全国首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从2015年起,郫都区就开始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并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积累了多项经验。

不过,成果与困难并存。“引入社会资本是个很大的问题。”郫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将闲置宅基地腾退,通过指标置换,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但由于土地整理周期长,通过社会资本复垦需要长期垫资,很多企业拖不起。

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很多村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都未能有效盘活。

国有资本搭平台

转机在今年出现。随着乡村振兴的战略全面实施,今年初,郫都区的国有企业——成都市郫都区蜀都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蜀都乡村振兴公司”)主动介入,担任乡村振兴推手,与石羊村共同发展村集体经济。

该公司于2018年独立运营,是全国率先成立的首个乡村振兴公司,主要按照市场化理念,在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做大做强农村产业、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实体化运营。

“乡村振兴的口号喊得很亮,但毕竟才起步,还面临很多难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钱从何处来,地从哪里出,什么人来干,怎样才能干得好,一些地方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又出现了融资“险”、融资被骗的现象,产业“赶时髦”“一窝蜂”等同质化、无序化问题也比较突出。

乡村振兴公司的出现,正是希望通过国有资本介入,在村庄和市场之间搭建平台,对接各种资源。“比如帮村里的农产品找销路,打造品牌,运营实体项目都是我们的工作。”该负责人介绍,从今年起,他们率先在省内探索“国有平台公司+村集体+社会资本+农户”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带动老百姓增收。

这种模式有何好处?

“资金有保障,不缺经营管理人才,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高绪清介绍,今年初,该公司与石羊村牵手,决定由村集体有偿收储闲置宅基地,蜀都乡村振兴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并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国有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客户)”四方共赢。

目前村里已有2处闲置宅基地交由该公司投资修建民宿,面积约825平方米。“村集体是业主,公司负责建设和经营,村集体和公司按照比例实现经营分红,村民以房屋租金作价入股参与分红。”高绪清说。

由蜀都乡村振兴公司投资的民宿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这栋三层楼房的主体已经完工,高绪清每天都要来到现场,查看进度,等到项目建成,这将是村里的第一座高端民宿酒店,并与石羊村的海棠湿地公园相呼应,留住客源。

距离在建民宿不远,是村民高立宾的房屋。最近,他正在改造老宅,希望今后交给蜀都乡村振兴公司统一运营。 “现在乡下不比城里差,我打算留几间房屋自己住,剩下几间交给国有公司做民宿。”高立宾说。

高绪清则有更远的谋划,下一步还要盘活村庄合并后闲置的办公用房、小学等村集体资源,“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给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放活政策引人来

去年8月,中央部署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郫都区再次进入试点行列。“此轮改革重点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 ‘三权分置 ’进行探索。”郫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改革,既要盘活农村的闲置资源,又要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振兴乡村产业。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当地发现,大部分已经进城安家落户的村民,腾退宅基地的意愿较高,“即使不愿意退出宅基地,也希望通过房屋租赁等方式盘活闲置农房。”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区已经探索出宅基地有偿退出、住房合作、房屋租赁等多种盘活模式,未来还要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分享改革红利。

当前,农村一方面存在大量闲置资源有待盘活,另一方面又面临人才“只出不进”现象,如何吸引人才下乡?

为破解新村民、新农人下乡投资经营制度瓶颈,近年来,郫都区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比如放活宅基地使用权,以入市、租赁、入股等形式,结合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投资发展文创艺术、蔬菜种植、特色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先后吸引200多名人才下乡投资。此外,郫都区还探索赋予下乡人才“新身份”,设立专项人才福利政策,让他们享受就医、入学等村民同等待遇。

随着政策支持和国有资本撬动,高绪清也看到了希望,“通过蜀都乡村振兴公司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发布招租信息,最近已经有文创工坊、儿童体验馆等10余个项目和一些文创人士表达了入驻意向。”

不过,改革的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国家多次重申,宅基地制度改革要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严格禁止城里人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等。

“比如,在三权分置改革当中,宅基地使用权转让这个口子还不能放得太开。”该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谨慎探索,一方面又要规避资本下乡带来的风险。“宅基地无论是腾退、出租,还是使用权转让,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村民自愿。”

受访者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