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1天府书展(51)|龚静染《昨日的边城:1589-1950的马边》,映射西南边疆史

2021-10-17 16:32:4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袁东山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马边,是西南边疆的标本式小城,聚焦彝汉边疆四百余年建城史,可以一窥近代华夏边缘再造国家进程。

10月17日,作者龚静染做客成都方所书店,参加其新书“《昨日的边城:1589-1950的马边》”分享会,活动由韵陶主持,并邀请了诗人依乌作为分享嘉宾。

创作缘由,锚定即将消失的“边界”

马边是彝汉杂处的小凉山边地,虽然只是一座小城,但在古代社会,作为西南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在清朝以前一直是西南边塞的核心区域之一,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清朝以前是危险的边疆,抗战时期却“代表着最后的安全”,聚焦彝汉边疆四百余年建城史,可以一窥近代华夏边缘再造国家进程。

一直以来,龚静染都有一种乡土情怀,《桥滩记》聚焦抗战大背景下的盐业小镇五通桥,《河山有灵》呈现岷江流域、峨眉山麓人文地理,《西迁东还》则关注抗战后方人物流寓史。《昨日的边城》更是一部典型的非虚构历史作品,该作品也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与成熟的史观。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我者与他者》一书中认为:中国的历史,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会不断有不同的“他者”界定其自身。对于中原或内地的“我者”而言,边疆或边城就是“他者”。

马边的边界随着时间的流逝,交通的发达,文明的进步,正在迅速扩散、变淡甚至消失,变成一座无边的边城。如龚静染所言:“马边是西南边疆史的一面镜子”。

摄影记录,为文本增色

本次增订作者联系上了北京的孙健三先生,在得到他的允许后在书中部分使用1938年其父孙明经先生在马边拍摄的照片。孙明经是民国时期优秀的摄影家,在抗战中其足迹也到了马边,并真实地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年,他曾站在马边河畔,感叹那是一条“美丽极了,有趣极了的河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

孙健三先生告诉作者,他父亲当年拍那些照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当地服务的。为小城留下珍贵的历史影像,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功德。

另一种历史,走进非虚构写作

活动现场,龚静染讲述书写四川地方历史的渊源,对历史非虚构写作的认识,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吸引观众关注小城市的变迁和小人物的命运。同时,他分享写作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故事,走访调查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事等,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带领现场观众和他一起回到马边小城。

活动尾声,现场观众就马边的历史和非虚构写作等问题积极发问,龚静染在答复中进一步普及非虚构写作的基本常识,希望这本有意思的书,大家可以慢慢读下去,能够让多一些沉思,也多一些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现场还有来自马边的读者现场清唱民族歌曲,让大家领略到了马边独特的魅力,带领现场观众回到马边小城。

作家简介

龚静染,出版有《桥滩记》《浮华如盐》《整个世界慢慢灰暗下来》《我们的小城》《河山有灵:岷峨记》《西迁东还》《李劼人往事:1925-1952》等十余部文学作品集。《昨日的边城》入选2017年6月“华文好书”、2017年7月“中国好书”。

内容简介

本书截取马边四百余年以来若干大事件,钩沉在时代中被尘封的人物,以疾缓有度的笔调,从明朝万历十七年马边建城写到1950年的前夜,但凡马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穿插其中,一幅边疆小城数百年历史的立体画面栩栩如生地展开在读者面前。

编辑推荐

全新增订,补充大量新史料。

孙明经1938年拍摄马边,珍贵图片精美呈现

分享写作思路,增加了附录文章《非虚构与一座城》,阐述作者非虚构写作的思考与理解。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