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为伤残军人们专场放映的《长津湖》

2021-10-22 20:48: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颖

四川在线记者 李丹 吴梦琳 李强 华小峰 吴枫

在抗美援朝纪念日来到前夕,10月22日下午,在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四川省荣军院)里,一场为伤残老战士们专场准备的电影《长津湖》正在放映。

此前,四川省荣军院党委书记刘航告诉四川在线记者,伤残老战士们很想观看这部热映的电影《长津湖》,但是因为老人们的身体原因,不方便前往电影院集中观看。

得知这一情况,四川在线随即联系了《长津湖》电影片方博纳影业集团发行公司,得到了片方的支持,联合峨影集团四川省电影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上门为抗美援朝老战士们进行了这一场特别意义的放映。

电影放映之前,《长津湖》片方特别带来了一份礼物——拍摄电影时摄制组同款防寒棉衣以及一支冲锋号,代表着对抗美援朝老战士们的关注和关心,冲锋号寓意着吹响新征程的新号角。“冰雕连”幸存者之一、伤残军人周全弟也特别为此次放映用残臂写下一幅书法——“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赠给片方。

长津湖幸存老兵提前离场:不敢看,想哭

“我不想去看电影了……”22号下午1时许,《长津湖》放映前半个小时,荣军院工作人员去接一级伤残军人周全弟看电影时,老人突然说道。

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周全弟,曾参与了长津湖战役,是“冰雕连”幸存者之一。观看电影《长津湖》,一直是周全弟的心愿,为什么临到要看了,老人又不想去看了呢?

“我想看但又害怕看,肯定忍不住眼泪要流出来,会想起我那些留在朝鲜的战友们。”周爷爷解释说,得知《长津湖》上映后,他非常想看,但现在马上可以看了,他又怕面对无数次在梦里出现的战斗场景。说完,老人久久沉默,最后,像是鼓足了勇气,说,“还是去看看。”

1950年10月25日,周全弟随部队从辽宁丹东夜渡鸭绿江入朝,行军大半个月后,抵达长白山脉南麓长津湖地区的军事要冲黄草岭。在对抗美军王牌部队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与美第七师31团的阻击战中,他身穿单薄棉衣,依靠雪水充饥,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埋伏三天三夜,严重冻伤致四肢截肢,负伤时年仅16岁。

“电影拍得好,还原了长津湖战役现场,我亲身经历过,看不下去了……”电影看到一半,周全弟老人叫来护理员,说不太舒服提前离场。回到房间后,护士马上给周全弟测了血压,显示血压正常。

喝了热水后,周爷爷说他好多了,问及为什么要提前离场,周爷爷说他看得有点紧张,而且,根据进度,电影马上就会演到黄草岭那场阻击战了,正好就是他在那趴了三天三夜的那场战役,“不敢看,想哭。”

电影里吃硬土豆磕掉牙的那个场景,周全弟说跟他们当时完全一样。他回忆,那时,他们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趴着,每个人每天只有3个土豆,必须随时揣在身上,放在外面很快就冻硬了,“当冲锋号吹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手脚毫无知觉、站不起来,用刀刺都没有痛感,只能眼睁睁看着周围能动的战友发起了冲锋,再后来就眼前一黑,啥也不晓得了……”

周全弟说,看了《长津湖》,他又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他们,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党给的,我身上的鲜血是医务人员的,我很满足。”周爷爷在回忆起71年前抗美援朝入朝作战经历时,连说三句“遗憾”,对在战场上受伤他并不后悔,一生的遗憾是没有亲手杀敌。

伤残老兵:入朝作战时,我的年纪跟电影里的伍万里一样大

“片子中的伍万里,去朝鲜的时候19岁,我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也是19岁。”坚持坐着看完3个小时的影片,九旬的一级伤残军人涂伯毅向记者感慨回忆道。

1931年出生的涂伯毅,是四川云阳县(今属重庆市)人。1949年,涂伯毅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所军政干部学校,成为一名军人。1950年,涂伯毅作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

“那时,知道要打仗了,我们作为军人,那是义不容辞的,必须去!”涂伯毅记得十分清楚,进入朝鲜,由于没有制空权,部队常常只能夜里行军,穿过敌人层层封锁。走到了东线的长津湖地区,但当时没有打起来,后来又随部队转移到中线。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涂伯毅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看着影片中美军飞机轰炸战场的情节,涂伯毅十分感慨。1951年农历大年初九,涂伯毅和战友埋伏在一座山坡上时,被美军飞机投掷的凝固汽油弹严重烧伤,浑身燃起大火,只得冲进一个石洞里藏起来,直到晚上,处于半昏迷状态的涂伯毅才被战友找到,送到当地医疗队抢救,捡回了一条命。

年仅20岁的涂伯毅从此面部被毁,双手伤残。“但是我们好歹活着回来了,我们的很多战友牺牲在了战场上。”涂伯毅说,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在这样装备与敌军相比极为悬殊的艰难条件下作战,凭借惊人的毅力战胜了敌人。“为我们的战友感到骄傲,确实就是影片中说的,这一场仗我们不打,那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这一场仗我们打赢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