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院“两弹一星”功勋厅正式开展 功勋珍贵文物首次与公众见面

2021-10-28 20:39: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徐莉莎

10月26日,绵阳科学城,随着红绸落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科技馆打造的“两弹一星”功勋厅,在“两弹一星”功勋亲属的见证下正式开展。

功勋厅首次集中展出了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9位曾在中物院工作过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生平事迹和珍贵文物资料。

于敏使用过的信封、编纂的讲义,王淦昌使用的炸药部件加工工具,邓稼先的私人印章,朱光亚使用过的望远镜,陈能宽用过的高压电雷管,周光召使用过的手摇计算机,郭永怀写给女儿的书信,程开甲使用过的电话机,彭桓武佩戴的手表、使用过的相机……这些展品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开展仪式上,“两弹一星”功勋的亲属应邀而来,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厅内展陈的家书、手表、相机等珍贵展品,来自功勋的家人和朋友们的慷慨捐助。

在于敏院士的展品中,他的儿子于辛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写着“国家高技术……专家组”的信封。他回忆说,家里有不少这样的信封。那时候没有电子邮件和微信,沟通主要靠文字。父亲有什么新的想法,写下来,封进这款信封里,由他负责跑腿,送到叔叔们手里。

在郭永怀的遗物中,一封他回给女儿郭芹的信催人泪下。当时的郭芹正在呼伦贝尔插队。他对女儿嘱咐再三,“要发动群众,特别是依靠贫下中农群众”“你们应该调查研究一番,看看农业发展的方向究竟是什么?”

叮嘱完工作,他在最后关心起女儿的生活。插队后不久,郭芹的脚冻伤了,却没有钱买棉鞋,她不得不写信给远在青海的父亲。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在回信中告诉郭芹,“布鞋暂没有,你是否画个脚样寄来?待有了货一定买。这里有一种翻皮棉鞋,本想代你买一双,因为尺寸没有,没敢买。”

“手好了没有?”他关心着女儿的身体,还叮嘱“初劳动时要留意,过猛和粗心是一样的,都是不对的。这一定要向贫下中农学习”。谆谆教诲,饱含深情。

这些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党中央作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决策,开启了打破超级大国核威胁、核垄断、核讹诈的国家行动。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怀着满腔赤诚,义无反顾投身“两弹”事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接连实现“两弹”“零”的突破,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历史奇迹。

为纪念党领导这项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中物院在即将迎来63周年院庆之际,特别打造了“两弹一星”功勋厅,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中物院党委书记杭义洪说,这些历史文物跨越时空,见证了“两弹一星”功勋放弃国外优裕生活、奔赴祖国需要,扎根戈壁深山、潜心科研攻关的峥嵘岁月,凝聚着老一辈科学家无私无我、以身许国的精神品格。它们是“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崇高价值追求的有力注解,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深厚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是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合所凝铸的精神丰碑。

陈能宽的胞妹陈能淳托女儿唐红灵带来了祝贺。她在贺信中说,“我哥陈能宽能够以自己的家国情怀,用25年的隐姓埋名,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践行了他以身许国的人生,这一切成就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

她说,“两弹一星”功勋厅,能让人民铭记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和非凡奉献,也能激励后辈不断进取、奋勇向前的决心。

朱光亚的儿子朱明远激励年轻一代,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开拓未来,希望大家以老科学家为榜样,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激励下,开创新的辉煌。

>>>了解多一点

走进功勋厅,重温两弹突破的历史,功勋科学家们崇高的思想境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巨大的人格力量,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伟大精神永不磨灭的时代光芒,从中汲取到无比丰厚的精神滋养,更加增强了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

记者摘录了厅内展出的功勋科学家的一句话。让我们从这些质朴真挚的话语中,感受功勋科学家们的拳拳爱国心。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够把微薄的力量融进建设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欣慰了。

——于敏

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

做好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他死了也值得。

——邓稼先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是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

我们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写篇大文章。

——陈能宽

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远不是几个人的事情,是十万以上的人的共同工作。如果要评价我在其中的贡献,那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周光召

我当年出国,就是为了学成后回国!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

——郭永怀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可能到美国去喊美国万岁,我只能喊中国万岁。我这辈子的最大心愿就是国家强大起来,国防强大起来。

——程开甲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彭桓武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