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剧”是什么?这场研讨会聚焦四川民族地区戏剧“小众宝藏”

2021-11-23 20:47:1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童童

张俊雅 四川在线记者 李婷

时值彝历新年,不少彝族年轻人也纷纷从外地回家,“彝剧”是什么?或许彝族年轻一代的朋友还答不上来。11月23日,由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主办的“2021年四川民族地区戏剧创新与发展系列活动之推动四川彝剧形成与发展研讨会”在成都琼海宾馆举行。来自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剧目工作室、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凉山文旅的业内教授、学者、一线工作者汇聚一堂,为彝剧的形成和发展建言献策。

有意思的是,目前对不少四川人稍显陌生的“彝剧”,其实已经是全国384个剧种之一,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场上对白时使用汉语彝腔,融合了滇剧、花灯等元素。“彝剧目前多在云南发展,四川作为最大的彝族少数民族聚集地,彝剧这块还相对空白,这值得我们思考。”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丁鸣介绍,在四川彝族人的说唱、舞蹈、文化生活中,彝剧的“基因”其实已初具雏形,它是丰富传统文化的生动注脚。

怎样挖掘到独特的“四川彝剧基因”,并发展为具有四川特点的“彝剧”?不少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院院长罗庆春曾在云南等地区进行了彝剧调研。在此基础上他对未来四川地方彝剧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要注重彝族地区的双语传统,形成具有双语特色的彝剧文化。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平台,完善配套体制,机制。第三要重视相关艺术人才的培养地方院校,高校等重视彝剧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推动演员体系的形成等。第四要整合资源,全面开展四川彝剧的研究通过非遗保护,政府政策支持,地方民间配合等多措并举,以作品为重,创作精品,打造高起点的四川彝剧。

“四川彝剧势在必行,而且可行。”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杜建华认为,关于四川彝剧的前期理论和实践已经有了很多积累,只要再深入实践,就能促进彝剧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为彝族本民族服务,时不我待。

《四川戏剧》副主编李远强列出四川彝剧要成为戏曲新剧种的五个条件:程式系统、唱腔体系、代表剧目、代表人物、有没有非遗传承人、有没有剧团。这其中每个要素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长时间坚持。

有破有立。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四川彝剧的形成与发展必须站在民族的主位立场上,避免客位立场的大杂烩。首先辨析概念,定位要准。不是所有彝族题材都要纳入彝剧。彝族题材的影视歌舞戏剧表演形式与彝剧两条道。其次要挖掘传统,确立自我,注重四川彝族文化与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文化的差异,注重四川地区彝族戏剧的地方特色。不能只注重本民族立场,也要避免简单套用汉族戏剧模式来发展今天彝剧,最后要借鉴他方,知晓异同。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艺术教师苏云表示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四川彝族青年,在戏剧教学工作中,她对于发展彝剧这一本民族文化资源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体现出了新一代彝族青年强烈的使命感。

此外,来自四川人艺董事长罗鸿亮也表示,作为四川一线专业戏剧院团,四川人艺也愿意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为彝剧的创作和舞台表达进行探索。凉山文旅集团代表也表示,愿意为彝剧的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平台与抓手,助力多元民族文化的繁荣,建立文化自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