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天青苑川剧团:“送戏”送到百姓心坎上

2021-11-25 17:57:4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邓涵予

编者按:在《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2021年12月1日施行之际,文化和旅游厅策划推出了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优秀品牌、优秀案例、优秀团队、优秀站点)展示活动,旨在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推动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借鉴。本期推出:四川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团队——绵阳天青苑川剧团,“送戏”送到百姓心坎上。

“看川剧,到铁牛广场。”在绵阳,位于铁牛广场的绵阳市涪城区天青苑川剧团在戏迷群体中,有着超高的人气。这个组建于2006年的民营剧团,演职人员大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全省各地撤销县川剧团时流向民间的人员。立足绵阳地域文化优势,他们致力传承和发扬川剧传统文化精髓,建成1000余平方米的涪城区川剧演艺中心,常年开展川剧优秀剧目演出,年均演出达450场,成为百姓心中的“戏窝子”。

一个剧团的“拔节生长”

拿起一杯茶,在剧场的后门倒入热气腾腾的开水,伴随着缕缕茶香,老戏迷李建民美滋滋地走进剧场。剧场里,锣鼓喧天,一出好戏正在上演。

在绵阳戏迷心中,天青苑川剧团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这里,几乎天天都有好戏上演。

“剧团的成立也有点戏剧性!”天青苑川剧团负责人周永秀回忆,2006年,她看中这块地皮,打算修建一个茶园。修建途中,不少周围居民问他:“是不是要修一个剧场来唱戏?”

经过了解,她才知道这里曾是绵阳市人民剧团的所在,居民们希望能恢复剧场,随时看戏。周泳秀干脆顺应民意,在茶园搭建了一个简易剧场,成立了天青苑川剧团,从一个不懂川剧的茶馆老板变身为川剧团长。

她没想到的是,这一开,就没停下来。“成立15年来,除了过年和受地震、疫情影响暂时停歇外,其余时间几乎天天演出。”

15年的坚守,让天青苑川剧艺术中心成为绵阳乃至川西北地区有名的 “川剧窝子”。结合绵阳历史与重大事件,他们新创编历史大戏、现代大戏和折子戏,《他与羌山同在》《解放绵阳》《越王楼》等等,好评不断。

川剧《目连戏》以本数多、角色多、展示的绝活多而著称,对演员的表演技能、数量具有相当高的要求。为了将它搬上舞台,团员们四处走访民间老艺人、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打磨后,这部经典戏重新亮相舞台。

周永秀介绍,剧团还每年根据群众需求,打磨了不少接地气、有特色的现代川剧作品。近几年的代表作品有《解放绵阳》《越王楼》》《红颜劫》《我的书包》《这该怪谁》《纪委书记》《秀兰改嫁》等等。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编排了现代剧《社区三牛》、红色川剧《锦江秋》。其中,《社区三牛》以社区书记牛为民调解一起家庭纠纷、帮助无业人员任从新办理餐馆手续为故事背景,展现社区工作人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日常。这种形式受到戏迷好评。

点亮川剧传承之灯

2015年,应央视戏曲和音乐频道的邀请,剧团还走进《一鸣惊人》栏目,带去了两个原创现代川剧小品《看》和《秀兰改嫁》,并临时排练了一个模仿作品《三号楼长》。当时,他们和来自国内各地的22个团队同台展示,并连闯三关,进入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剧团获得栏目组颁发的最佳组织奖、最佳原创奖、最佳团队银奖。不少评委称赞“天青苑川剧团虽然是民间团队,却具有很高的专业艺术水准,展示了优良的团队精神”。

除了打磨精品,剧团还将川剧的魅力,带给更多人。从2009年春节开始,周永秀带着剧团送戏下乡,在安县、北川等地演出。由于农村群众消费水平所限,剧团下乡演出经常入不敷出。不过,“群众需要”,这个质朴的理由,支撑着天青苑川剧团跑遍了绵阳市的每一个区县。“在农村,很多老人都是听着川剧长大的,但他们已多年没看过川剧了。每次我们演出结束后,他们就拉着演员的手不让走。”周永秀说。

剧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剧团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目标、二个结合、三个坚持。一个目标即:把绵阳市天青苑川剧团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优秀民营川剧团。二个结合即:传统戏与现代戏相结台,大型连台戏与经典折戏相结合,满足各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三个坚持即:坚持基地(剧场)常态化演出,服务于城区川剧观众;坚持送戏到乡村、敬老院,让传统文化辐射到各个角落;坚持送戏进校园,让在校学生零距离接触川剧这一民族文化瑰宝。

未来,他们将开拓新思路,把川剧研、学、产、演做深做细做实,贴近现实生活,吸引年青人来了解学习川剧文化,“我们正尝试用直播和抖音,展示川剧的上妆、川剧动作走台、川剧服装穿戴等传统技艺,让年青人关注欣赏,让川剧文化在不经意间走进年青人的生活里。”周永秀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