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二里头遗址① | 最早的中国 最可能的夏都

2021-11-26 10:24: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遗址名片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区,约距今3800-3500年,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更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的遗址,多项中国古代都邑和政治制度皆源于此,被考古人誉为“最早的中国”。这处遗址迄今发现了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如今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李婷 文/图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在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的双重证据中,正在从传说时代走向历史真实。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观

10月中旬,四川日报全媒体“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体报道组从成都出发,目标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这处大约距今3800-3500年的遗址自1959年开启发掘以来,60余载考古成果丰硕——它代表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在此奠定;这里,还极有可能就是夏都。

站在二里头遗址公园,猎猎秋风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赵海涛为我们描摹着3000多年前的王朝气象——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宫城,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所、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等等。这里的陶盉、镶绿松石铜牌饰、玉璋,几百年后又在三星堆等其它地区发现“同款”,它们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鲜活例证……

60余载对夏的探索

发现一座都邑性遗址

从河南洛阳向东出发,车行不到1小时,便来到偃师区境内的二里头遗址。这是一片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的广袤原野。秋风浩荡,遗址博物馆外遍植的芦苇随风飘摇,平添几分萧瑟。


玉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供图

60多年以前,二里头还是一片再也普通不过的农田。不过彼时,二里头所在的伊洛平原,已经进入考古学者的视野。

“这是因为此前甲骨文和殷墟的发现,铁证了商代的存在。”赵海涛说,“那么,当商成为信史,对夏的探索,便成为摆在中国考古学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镶绿松石铜牌饰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通过大量梳理传世文献,发现夏代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河南的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尤其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区。1959年,徐旭生在72岁高龄不辞辛劳,率队在豫西开始了“夏墟”调查。他们果然在二里头地表发现散落着大量的陶片,这些陶片不仅分布范围广,保存相对完好,还能看出代表着一种比较高的文化面貌,针对二里头的发掘就此展开。


二里头出土的陶盉

3000多年前的这座古老遗址,缓缓揭开尘封的面纱。

二里头遗址发掘大致分为了四个阶段。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以及八九十年代的第一、二阶段考古中,考古人员最重要的成果是在这里发现了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左右的一、二号宫殿基址以及铸铜作坊、多座随葬青铜器、玉器的高级贵族墓葬,初步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一处3000多年前的都邑性遗址。

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20世纪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启,二里头遗址成为首批纳入的6座都邑性遗址之一。明确的学术目标,让考古人员在新一轮探索中有了一系列重要收获。

他们对宫殿区进行重新钻探和重点发掘,发现在一、二号宫殿之外,还集中分布着十余座宫殿。宫殿区外有纵横交错的大路,筑起了城墙,围成一个约10万平方米的宫城。“宫殿四合院式,有中轴线,建筑左右对称,一门三道,这样的建筑制度,是此后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宫室制度的发端……”赵海涛表示。

惊喜接踵而来。2004年,考古人员在宫城以南又发现了一处大型夯土墙围着的区域,这是一处绿松石器加工作坊。2011年,又一处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的建筑基址被发掘。这处基址台基坐北朝南,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宫室建筑遗址……

仅仅露出冰山一角的二里头遗址,让人充满想象。

一个王朝的气象

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在此奠定

这是一座王朝大都的气象。

“它肯定是一座都城。”赵海涛在二里头已持续工作近20年,对这里的一切了然于胸,“二里头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无论是规划观念、宫室制度还是出土文物,都能说明它是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

二里头遗址公园,专门复原了遗址中心区的主要布局。从中可以看到,这座遗址西北低而东南渐高,遗址中心区就坐落在中部和东南部的略显隆起的高地上。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别有两条道路纵横交错,构成“井”字形的干道网络,宫殿区恰好位于“九宫格”的中心位置。宫殿区周边,制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祭祀区和贵族居址及墓葬对宫殿形成“拱卫”之势;再向外,才是一般居民活动区。

在赵海涛看来,二里头的规划观念和宫室制度,充分体现出当时国家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统治格局,独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质的王朝礼制已经形成。“尤其建筑坐北朝南、一号宫殿为代表的一门三道制度,后世皇家建筑一直沿用,至今在故宫午门还能看到。这样的大型宫殿建筑,也从侧面说明只有掌握了大量劳动力的统治者才能建成。”

这里还有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所,发现多处以幼猪为牺牲的祭祀遗存。

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其中的绿松石器加工作坊是迄今东亚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


四川在线记者遗址采访现场

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

最早的青铜礼器群……

“在同一时期的中国甚至东亚地区,只有二里头具备这些史无前例的伟大创造,这说明二里头当时应该处于核心地位以及发展的最高水平。”赵海涛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表现出来的王朝气象,绝大多数商文明完全继承,并且一直延续了下去,“二里头王国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各地文明并存和竞争、满天星斗的古国时代,开始进入了二里头一家独大、月明星稀的王国时代。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它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引领者。”


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被誉为“中华第一爵”

如果说都城的营建让人难以理解王朝大都的气象,那二里头出土文物所体现的金玉共振、礼乐相和、龙腾华夏、戈兵攘攘……一整套完备而规整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质的王权礼制,具有更直观的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青玉牙璋、青铜爵、鼎以及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绿松石龙形器复制品,都被陈列在展厅的中心位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牙璋,在更早时期可能只是一个工具,但到了二里头时期开始大型化、仪仗化,实用功能消解,扉牙形象龙形化,转而成为王权礼制的象征。爵、鼎等原来的实用器,在此时也演变为一整套青铜礼器,和等级身份产生了联系。

形制古朴、庄重的青铜爵、青铜斝,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青铜器,它们标志着二里头将来自西方的青铜冶铸技术加以改造,创造了更加辉煌的文明成果。

色泽至今鲜亮的镶绿松石铜牌饰,是中国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历时3000多年,出土时未见绿松石松动脱落,表现出了高超的镶嵌技术。2004年,考古人员在一座贵族墓葬发现了随葬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2000多片细小的绿松石镶嵌成70多厘米的长“龙”。这条“龙”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在中国早期龙形象的文物中堪称十分罕见。尤其让考古人员兴奋的是,这座墓葬除了随葬有龙形器,还有铜铃以及漆器、海贝、白陶等稀有物品,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资源,体现了二里头统治者对不同地区文化创造的掌握和整合。

二里头是夏都吗?

那么,如果夏真的存在,它的都城在哪里?

二里头如此具有王朝气象,且被考古学者认为主体属于夏文化,那么它是夏都吗?

著名考古学者许宏曾在二里头主持发掘多年,对二里头饱含深情。他认为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却谨慎表示在文字还没发现之前,这里还不能称为是夏都。不过在李伯谦、邹衡、王巍等更多学者看来,结合历史文献以及二里头所表现出来的王朝气象,二里头最有可能是夏王朝的遗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直言,二里头遗址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涵及其反映出来的众多发明创造,代表了夏王朝中晚期华夏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关于夏的历史,流传着太多故事。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禹迹所至即天下。禹都阳城、禹征三苗、禹会涂山等文献所载的重要历史事件,成为夏建立统一王朝的基础。最终在中原沃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在这里形成。

夏都的记载,史料大多指向伊洛之间。

《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古本《竹书纪年》同样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如果说古史记载可能会存在偏差,但王国维在甲骨文中发现的商代世系,和《史记·殷本纪》基本相同,证明了史书关于商代的记载基本真实。由此可以说明,《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

二里头究竟是不是夏都,史料之外最重要的便是考古材料。

赵海涛表示,二里头遗址经过碳14测定,其年代最早在大约公元前1800年左右,相当于史料记载的夏代。二里头遗址所表现出来的王朝气象,显然可以说明它是一个都城。再加上目前对该区域进行的调查,发现并没有第二处像二里头这样的超大型遗址,所以二里头应该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

考古人员还在此发现了更多夏商交替的证据。

二里头遗址的居民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在此营建大型聚落,鼎盛时期面积扩大到300多万平方米。但是到了二里头遗址的晚期阶段,二里头的大多数宫室建筑、城墙和道路系统却遭到了破坏。与此同时,新的大型夯土建筑出现在原来的宫殿区,一批商族和东夷族的陶器也出现在了二里头……赵海涛表示,这种变化应该就是二里头的对立政权入侵,也即商汤灭夏的结果。“若不是对立政权暴力入侵,象征旧有上层礼制的宫城不会被破坏。”

更多考古成果揭开这段政权更迭的的历史细节——入侵二里头的政权摧毁了象征王权的礼仪性建筑,新修了与原有布局结构不一样的6号宫殿,却继续使用着原来的铸铜和绿松石作坊,“这是因为铸铜和绿松石等手工业,在当时堪称高科技,新政权难以马上掌握,只能一边利用这些技术,一边等待新的都城建成。”赵海涛说。有意思的是,距离二里头只有6公里远的偃师商城,是商朝早期都邑,它的铸铜作坊修筑时间却偏偏晚于宫殿建筑时间,“这说明商人一边在二里头进行破坏,一边在偃师商城进行营建。等那边一切就序,尤其是掌握了相关技术以后,二里头的作坊也就废弃了。”

最近几十年,考古人员还在郑州西侧陆续发现了大师姑、望京楼、东赵和平顶山蒲城店等多座夏代晚期的城址。它们每隔数十公里一座,密集分布在二里头的东边,“商朝兴起于黄河中下游,这些城址很可能就是二里头政权为了防御商族的西进所建,因为我们在二里头的西边还没发现这样的城址。”只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夏朝在历经数百年以后,最终还是被商取代。

二里头遗址,历经几代考古人的付出,如今已发掘了5万多平方米。未来,考古人员还将针对二里头的城市布局、手工业作坊分布、动植物考古等多个方向展开工作,“这可能还要很多代考古人持续投入。”赵海涛说。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关于夏都的秘密,将很快揭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