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对话古遗址·殷墟遗址① |一个王朝的背影 殷墟三千年前是帝都

2021-11-26 10:41:4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遗址名片: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古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甲骨窖穴等构成。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它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它的发现也由此让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将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一千多年。殷墟迄今已出土了16万多片甲骨,释读4300多字,由它演变出来的汉字,迄今仍在为中国人使用。殷墟还出土了以司母戊方鼎为代表的精美青铜器,代表了中国青铜文化的最高峰。这里还发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墓妇好墓,发现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2006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李婷

90多年以前,国人对商代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史记·殷本纪》短短两千多字的记载。1928年,一群考古人以频频被当成龙骨出售的甲骨为线索,来到了河南安阳小屯村。他们想通过一次考古发掘搞清楚甲骨来源,却因此揭开了一个3000多年前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殷商。正是此行开启的连续发掘,以宫殿、青铜器、甲骨文等惊世发现,确认位于小屯村的殷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后的国都,中国商代历史由此成为信史。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之一的李伯谦曾这样评价,“就考古学而言,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

90多年来,殷墟考古成果卓著——

发现宫殿宗庙和王陵

发现甲骨16万余片

发现中国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

发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墓妇好墓

发现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

……

殷商,3000年前的帝都,一个王朝的背景,正在渐渐清晰。


殷墟遗址出土的陶三通,3000多年前殷墟就有发达的地下管网

发现殷墟

中国信史提前上千年

10月上旬,四川日报全媒体“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体策划报道组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历时90多年发掘,这处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早已建成为考古遗址公园和五A景区。国庆大假已过,依然人流如织,人们在精美的青铜、壮观的车马坑前徜徉,触摸商朝的荣光。


殷墟遗址

“殷墟发现最大的价值,便是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岳占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殷墟博物馆副馆长,已在殷墟从事考古工作20多年,他以这句学术界共识,为我们展开了殷墟考古的近百年历程。

时间回到上世纪20年代,此时,距离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偶然发现甲骨文已有20多年。不仅金石学家罗振玉经多方求证,探明发现甲骨的地点是河南安阳小屯村,认为这里就是文献记载的殷墟;学术大师王国维还已经根据甲骨文资料整理出了商王世系表,进一步证明了小屯村就是盘庚迁都后的都城。

然而,甲骨文面世的几十年,收藏家和金石学者重金搜求甲骨,小屯村非科学挖出来的甲骨已有10万片左右,岳占伟说,“不仅甲骨流失海外带来巨大损失,如果这里是商代都城,村民的挖掘将会严重破坏遗址。”

为了科学认知商代历史,1928年,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骨甲四堂”之一的董作宾牵头进行了殷墟第一次长达18天的发掘,发现了800多片甲骨及其它文物。此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然而用考古材料来证明中国商朝不是传说的信念让学者们热情高涨。从1928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李济、梁思永等学者先后在小屯、侯家庄、大司空村等主持了15次发掘,面积近5万平方米。

“正是这15次发掘,中国考古学界的前辈们找到了商王朝的宫殿和王陵区,出土了两万九千多片甲骨,以及数以万计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岳占伟说,“尤其王陵和宫殿宗庙的发现,和甲骨文及‘盘庚所都……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蒙者也’等史料记载对应,证明这里就是盘庚迁殷所在,距今约3300-3046年,一举把中国的信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此外,由梁思永在上世纪30年代主持发掘了侯家庄王陵,尽管此前历经盗掘,仍然出土了精美贵重的牛鼎、鹿鼎等文物,轰动中外。

殷墟再一次迎来考古人,已是1950年。

在考古学家郭宝钧的主持下,新中国的考古学者进行了首次殷墟发掘——武官村大墓发掘。这座墓葬虽然不是王陵,却发现了大量殉人和马,对商代殡葬制度提供了丰富材料。此后70多年,殷墟发掘一直持续,“至今已有40多次发掘”。不仅在1976年发现了商王武丁妻子、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之墓,还于1999年在殷墟东北处再度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商城——洹北商城,此外,刻字甲骨的数量也不断攀升,迄今已达16万余片。

岳占伟道表示,“殷墟的发掘,几乎完全改变了传统史观中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面貌。仅这批甲骨,商史便可以据以研究。就是商更早的古史,也可以据此为支点开始上溯。”

国内之最

宫城 青铜 文字和女将军

昔日煌煌大都,究竟是怎样一个格局?

在殷墟遗址博物馆,我们见到了根据90多年考古成果复原的殷墟示意图。岳占伟说,殷墟西部约50公里处,是巍巍太行山,东边发掘出了黑土,当时可能是一片沼泽地,洹河流经小屯在此形成一处台地,这里至今还要高出周围四五米。30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依山傍水、既有野生动物可捕获、也有飞禽可射杀、还能免于洪水困扰的宜居之所。


亚长牛尊,曾经登上央视《国家宝藏》

商王朝便在这里重新营建起都城。

它的布局极有特色: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国王和王族成员居住在今小屯村附近的宫殿宗庙区,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而成防御濠沟,将宫殿宗庙环抱其中,起到类似宫城的作用;其他家族分布在宫殿宗庙区的外围形成拱卫之势。国王和王室成员有专门的墓地,即今洹河北岸的王陵区,而王族中的一般成员,只能葬在其居住区附近;其他家族的生产、生活、居住和埋葬也只能在本族区域内进行。整座都城并无城墙,体现出大都无城、天子守在四夷的大气魄。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分别位于洹河南北两侧,面积巨大,出土文物众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于过发现甲骨文埋藏坑、发现妇好墓,以及发现中国迄今为止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妇好墓


妇好墓

“殷墟甲骨文有3次重要考古发现。”岳占伟说,1936年,史语所的考古学者在宫殿区发现了一座直径1米5左右的圆坑,清理后大家惊讶发现,这里埋藏的全是甲骨,仅带刻辞的就有一万五千余件之多,堪称甲骨史学上的一大奇迹。此后,考古人员又在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分别在小屯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发现过两次,但带辞的甲骨主要在宫殿区。“这是因为占卜行为当时主要由国王进行。”当商王和手下的贞人占卜完吉凶,这些“国家重要档案”便集中收管,并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资料销毁”,这才有了甲骨坑的发现。

时至今日,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16万余片,发现4300多个文字。经甲骨文专家数十年如一日的残片缀合和释读,现在能够识读的已有1500多个。当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在历史中消失,唯有在甲骨文基础上形成的汉字在3000多年以后仍在为中国人使用。2017年,甲骨文也因此当之无愧进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976年,殷墟宫殿区考古再次有了惊人发现。

在此之前,小屯村准备把一片高出周边约80厘米的冈地列入平整土地范围,没想到在考古人员提前进行调查勘探时,一探铲打下去,提上来红色的漆皮和完整的玉坠——妇好墓由此被发现。

这完全是一次意外的成果。岳占伟说,商王及王室成员,死后有专门的王陵区,因此没有人会想到在宫殿区还有王室墓葬。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人们根据墓中出土的铜器铭文,再结合甲骨卜辞的相关记载,确认墓主为商王武丁第一任妻子妇好之墓,而妇好生前还是一位征战沙场的女将军,地位显赫。

妇好去世时武丁还在位,因此给妻子以厚葬。妇好墓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考古发现,分7层埋入的随葬品共计1900余件,包括妇好鸮尊等青铜器以及玉器、陶器等,以及6800多枚货贝。其中,妇好孩子给她敬奉的司母辛鼎,同样也异常精美。如今,妇好墓原地保留,成为殷墟遗址重要组成部分。


殷墟青铜鼎

漫步在殷墟博物馆,随处可见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它们见证着商代手工业的发达。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也以复制品的方式在展厅陈列。1939年,司母戊鼎正是在安阳武官村出土,如今,它和一众商代青铜器一起,已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最高成就的象征。


殷墟精美的青铜方尊

90余载发掘

更加鲜活的殷墟迎面走来

如果说老一代考古人需要以甲骨文、城址等来证明一个朝代、一段文明的存在,那么近几十年来,考古学者的目标已扩大到研究殷墟环境、人种、人口、家族组织等各个方面,3000多年前的殷墟,正在呈现出更鲜活生动的面貌。

在殷墟遗址,多处现代建筑建成了四合院,它们是以3000多年前殷墟宫殿宗庙形态的复原。

岳占伟说,考古发掘显示,殷墟的四合院建筑虽然并非最早,却已相当成熟。它们造型庄重肃穆、质朴典雅,呈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以前,老一辈考古人在殷墟宫殿区发掘出了甲乙丙三组建筑基址,认为甲组可能就是商王室的寝殿。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宫殿区继续工作,钻探出了超过10万平方米的池苑遗址。池苑内有湖心岛,地势较高,岛上也有一排排建筑,“所以我们推测商王室的寝殿可能在岛上,原来的甲组建筑,可能是手工业作坊区。”

殷墟池苑的发现,让宫殿区豁然开朗,“我们发现商代的宫殿区并非只有原来的一长块,其实还有池苑风景。”根据考古勘探,其他家族也应是这样既有四合院又有池苑的布局。这些池苑有水渠相连,形成水网。现在看来,殷墟都城里面积最大的是水面,“这是一座水韵灵动的城。”

考古人员还从出土文物中,获得了殷墟先民衣食住行以及文化习俗等更多信息——

他们3000年前就已懂得铺设城市地下管网。殷墟博物馆展柜中,陈列着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物品。陶三通,便是3000多年前的殷墟城市地下管道。

他们有最原始的“消防”设施大瓮。博物馆展出的大瓮出土于一个高等级家族主殿的台阶旁,推测为防火之用。这口大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因为在洹北商城发掘中,考古人员已通过遗址随处可见的红烧土、灰烬等确认这处布局严谨的城池遭遇过一场蔓延的大火。岳占伟笑称,“当商人从洹北商城移址小屯村,或许便有了防火经验,开始在院内放置‘消防设施’。”


大瓮,为古代“消防设施”

商人好酒,这一习俗在文物中也有体现。酿酒用的大口陶尊高达1米多高、小的陶壶、罍则是日常饮酒器。动植物考古显示,他们的主食主要是小米,田猎的对象主要是温顺的鹿或者个头巨大的野牛;他们的畜牧业也已非常发达,一次祭祀就可以宰杀上百只牛羊;至于出行,商代高等级人群已开始使用更舒适快捷的交通工具——马车。殷墟车马馆内,复原了几十年来殷墟发现的多处车马遗迹。它们都由双马提供动力、驭手策马拉车,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马车。而殷墟的道路也已非常宽广,很多大型道路宽达十几米,有的甚至还设计了“隔离带”,并且铺上了鹅卵石、碎陶片等,非常讲究。


殷墟出土的车马遗迹

不过,商代的殉葬制度在今天看来,显然十分残忍。博物馆内,岳占伟在两件铜甗前停下了脚步。1984年,考古人员在一处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青铜甗,里面有一个碎裂的头颅。彼时,大家还认为这是砍掉殉人头颅后不小心掉在甗内所致。没想到1999年,又一个装着人头的铜甗出现了。主持当年发掘的岳占伟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这是殷墟刘家庄北地第1046号墓,铜甗放于殉人头部,而这个殉人恰好没有头,所以我们推测是砍掉殉人脑袋放在铜甗内进行祭祀,再完成陪葬。”这个祭祀环节,经专家对头骨进行检测,发现钙质流失严重,“因此极可能把人头进行过蒸煮。”


装有人头的青铜甗

有意思的是,残暴似乎并非商朝灭亡的原因。岳占伟说,考古发现殷墟第四期、也就是帝辛所在阶段甚至比武丁还要强盛,“这时四合院建筑最多、大型墓葬也多在这时,青铜铸造也达到又一顶峰……”

未来,殷墟还将继续展开发掘研究,探寻城市更详尽的布局以及族群交往等学术课题。更多关于商代历史的真相,将慢慢揭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