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庞贝对话: 从“文物”到“文化遗产”,活态景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历史传承

2021-11-30 18:00: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吴梦琳

传统的侗布成品不仅是一匹布,而是从种植天然染料植物、纺织天然棉线以及依据季节变换进行染色等工序,从人地关系、整体景观到具体的空间、工艺与产品……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环境与场所之间、人与物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独特纽带。

11月30日,四川省-坎帕尼亚大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博物馆继续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李光涵,以《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乡村遗产保护为例》为题,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最新保护实践。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转型

如果说文物指古迹,对应的英文是“monument”;文化遗产则有更多元的社会视角,强调文化传统、公众参与、社会与文化价值、合理利用、环境、重建与阐释。

当代遗产研究的重点从单体的历史纪念物、历史建筑群逐渐转移到对多元文化的遗产价值的关注,对于遗产类型的认识和遗产年代的下限也不断扩展延伸。与此同时,在受到其他人文学科的影响,遗产学界对于村落类型遗产也开始突破了以物质为上的关注,认识到其作为人居环境的复杂性。

2015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订版发布,提出一个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的概念,它被解释为“更多的关注民族和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关注反映地区文化特征的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一概念是基于对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趋势的认识,再根据中国近年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以及国家大背景下所经历的社会转型而形成的。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创新:

“文化景观”助力申遗

中国是基于农业文明的历史古国,2011年,城市人口首次大于乡村人口,城乡关系面临史无前例的变化。中国受到保护的乡村遗产数量越来越多,目前列入世界遗产的有4处,列入预备名录的有5处,保护质量越来越高,很多领域填补了空白,但总体还是偏少。

以文化景观的“动态”概念来看待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除了总结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度的横向特征和纵向演变特性以外,也强调了有关其保护和发展的复杂性。

例如《贵阳建议》基于贵族民族村寨保护的多年实践心得,全面的概括了村落文化景观的性质和特征,提出必须兼具正式和非正式权利的组成力量,才能够实现保护和发展的目的。村落文化景观理念的提出也推动了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登录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工作,这也是中国首例将村落以文化景观类别进行世界遗产的申报。

以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大利侗族村寨为例,它致力于以文化保护助力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文化遗产推动乡村发展和复兴。强调了民族口述史、民俗、文化景观的活态梳理,打造一支由村民维护遗产的技术力量、修缮队,使其负责建筑等的日常维护。在经济可持续的尝试中,注重妇女赋能,甚至还有儿童的遗产教育。

2019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坊以平遥县东戈山、西戈山为例,结合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建筑、旅游、社会学、景观设计、影像和艺术创作等,以跨学科实践探索乡村遗产的可持续未来;报告、展览、艺术作品等成果在首届平遥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周展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