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大省为何“烧”不热市场? 四川地热遇“冷”调查(上)

2021-12-06 16:25:5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郭书琼

【提要】

双碳之下,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投向清洁能源。

地热是清洁能源家族的优等生,根据碳排放综合贡献数,若煤炭为1,地热仅为0.01,仅比核电高出一点。

四川地热资源丰富,可利用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是名副其实的地热大省。但实际上四川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不足千分之三,已开发的中深层水热型地热多数都是温泉洗浴。

地热大省为何烧不热市场?记者向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普通用户寻求答案。在探访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但是”。

从宏观层面谈地热,没有人说不好;谈到开发利用层面,无数的“但是”排在后面——有政策方面的,有消费习惯方面的,有成本、技术方面的……

从资源变成能源,四川地热想要真正“热起来”还需要很长的路。接下来,记者将分别从浅层地热和中深层地热两个开发利用维度,探访地热遇“冷”的原因,试图找到“但是”背后的症结

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地热大省为何“烧”不热市场? 四川地热遇“冷”调查

地热空调:经济和低碳的两难选择

买房摇号一年多,成都市民小陆终于“中奖”,户型、位置、价格都还不错,但她选择了放弃,理由是“运行服务费太贵。”

这个楼盘最大的卖点是环保节能:用地热能取代电能,为建筑供暖制冷。但一算消费账,运行服务费按平方收取,灵活性差、总价还贵。小陆自嘲:“买得起,住不起。”

这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对地热的态度——节能环保虽好,但便宜更重要。实际上,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在成都已有约20年的时间,但在用的17个建筑中,最难绕过的坎就是性价比。

“热”不起来的地热

天然的“地热空调”,使用价格偏高导致推广受限

小陆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使用费按照每平米10元来算,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一年就要1.2万。“我平时空调用的也不多,一年电费最多3000吧,节约8000买个好点的空调不香吗?”

在城市里给建筑供暖制冷的地热主要指浅层地热能,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200米深度范围内,储存于水体、岩石等介质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热能。简单来说,就像我们熟悉的人防工程能够冬暖夏凉一样,一直往地下走,温度将不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达到恒温状态。

假设地下恒定20度,冬天的气温约8度,在地下循环一圈,就被加热到了20度左右,采用热泵技术加以利用,就可以给建筑供暖,夏天则反之。因此,浅层地热能也被称作“地热空调”。

2008年起,陆续有科研单位和政府机关组织实施了四川省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区划和四川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现有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可支撑夏季制冷总面积33.5亿平方米,冬季供暖总面积30亿平方米。

四川地热空调利用几何?并没有统一的官方数据。成都市发改委2020年在接受四川在线采访时曾介绍,成都仅有17个示范建筑项目配备了地源热泵系统。据科研机构和施工方的不完全统计,我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建筑项目约100个左右,其中成都超过一半。从比例上看,全省总利用面积只有1000万平方米,占比仅有千分之三。

省地矿局川勘集团曾参与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也建设过一些地热空调项目。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对传统空调而言,地热空调前期投入较高,之后每年还有运行维护费用,建成后一般5年左右才能回本,更适用于商业办公等需要长期用能控温的场所,民用住宅吸引力不强。地热空调就是用得越多越划算。”上述负责人表示,在一些需要24小时恒温的场景中,算长期账,地热空调具有优势。

但在成都已实施的项目中,受技术成本、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即便是商用领域,吸引业主建设也得靠补贴。成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主要建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因为当时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出台了针对示范项目、示范市(县)的补贴政策。

“大”不起来的地热

碳排放综合贡献小,但四川缺少地热大规模使用的市场需求

地热是一种全天候稳定的不靠天吃饭的清洁能源。西南石油大学地热能研究中心主任祝效华介绍,根据碳排放综合贡献数,若地热为1,只有核电能够低于1,其他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清洁能源表现都不如地热,煤炭最高达到100,水电也有2。

应用到城市建筑领域,地热空调与传统的空调相比,可节省30%-40%的能源。

具体到个案,成都东站使用了1700多根高强度塑料管埋到地下100米深的位置,让水在管中循环流动与土壤岩石换热。在理想状态下,成都东客站地源热泵整个冬季平均开机100天,每天运行12小时,消耗总电量大约为200万度,但却能输出约900万度电量的热能。而若使用电锅炉,则需要消耗1000万度电。两相比较,成都东客站的地源热泵系统在冬季大约可节约800万度电,折合人民币400余万元。

在低碳节能方面,地热被寄予厚望。

国家层面早在2017年发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就描绘出我国地热的首份发展蓝图,提出五年内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就在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出202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到2035年再翻一番的目标。

“最近几年,地热供暖制冷方面确实有较大发展,但是主要在北方。比如,雄安新区以地热利用为主打造‘无烟城’,全域已基本实现清洁取暖。”西南石油大学地热能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杰说,环保压力之下,北方的供暖用能迫切需要清洁能源替代,地热供暖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成熟,企业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是完全可以出利润,实现市场化运行的。

康盛股份是地热综合开发利用的龙头企业。公司在北方运营了10多个项目。四川康盛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平健看来,北方的经验南方无法复制。“北方供暖是硬通货,南方却是个性化选择。” 张平健说,在北方做项目,政府有供暖办,领导抓供暖,力度完全不一样。

“落”不下来的地热

产业扶持政策不充分,地热空调集中利用在四川尚无先例

在南方,企业遇到的第一个尴尬就是找不到政府主管方。

今年初,一家大型企业打算在成都东部新区落地一个集中式供暖制冷项目,借鉴雄安新区的模式,建设一个地热利用示范区。

此前,成都的地热空调项目以单体建筑为主,业主自己建自己用。地热示范区类似集中供暖模式,在一个片区规划几个地热能源站,通过管道系统连接片区的各个建筑,实现规模化供暖制冷服务。

东部新区是一片规划待建的新区,布局能源站就是建设基础设施,在一张白纸上画图的成本更低,企业测算过,预计投入13.5亿元,预计可以为3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供暖,每平方米收费10元,理想情况下预计投资8年可以回本。

成本问题解决了,但到了落地层面遇到了障碍。拿着投资方案,企业先找到了东部新区的招商部门,得到的回复是:项目涉及到需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施工问题,建议与公用事务管理部门对接;第二个部门看了方案也犯了愁:区域内没有相关规划,建议找战略规划部门;第三个部门更加坦率:我们只有执行权,需上级拍板才行。“皮球”踢了一圈,企业最终得到的建议:找成都市上相关部门,最好是找到市里的分管领导。

一圈跑下来,前后对接了半年,项目仍在“漂浮”中。“每个部门都说地热好,但是每个部门都在打鼓。” 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地热集中利用在成都尚无先例,部门不敢接也不知道怎么接,企业也同样困惑。

其实,成都早在2019年就出台过《成都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方案》,提出综合运用财政、投资、税收、土地、价格等政策手段,加大对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

具体到个案项目,政策仍然“漂浮”。祝效华表示,虽然地热供热技术已趋于成熟,但地热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瓶颈。其中一个制约点就在于政策。我国地热能产业扶持政策不充分,目前关于地热能财税支持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实施条款和落实细则,对优惠税率和补贴力度等激励政策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

“地热从来没有享受过光伏或者锂电那样的补贴,但是技术体系仍然在精进和优化,说明地热还是被行业认可的。”前述企业的负责人还在尝试对接政府,他认为,双碳的背景下,地热应该拥有一席之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