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记录40年来成都公共交通变迁

2021-12-13 23:53: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成都公共汽车首次亮相是什么时间?第一位公共汽车女司机是谁?第一辆双层公共汽车“火炬号”又长什么样?如今,这些答案,都可以找到。

日前,中国作协会员、交通文史专家张建的新作《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中,张建创造性地以公共交通车辆为主题,按“公共汽车电车影像与纪实”“出租交通工具影像与纪实”“地铁列车影像与纪实”3个部分,用40万字、160余幅图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娓娓道来。详实的史料与细致的梳理,《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不仅成为了国内开创先河的城市公共交通影像志,更在今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被列入“可持续交通与可持续发展列展区”。


张建新作《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

从70年代末被选入公交公司担任公交车驾驶员,到后来历任成都公交集团办公室、团委、企管办、分公司经理直至公交集团高管等职,再到如今成为成都交通文史方面数一数二的专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40余年间,张建的身份几经转换。12月中旬,张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一次身份的转换,都是我更加清晰地感觉到,或许命运选中我来为成都的百年公共交通变迁立传。”


张建收藏的成都公共交通票据

能闭着眼睛组装化油器的公交驾驶员

张建与公共交通结缘于1979年,通过一次招工,张建进入了当时的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当时对于公交公司员工的培训相当全面而系统,新员工要经过为期半年的汽车保修培训后才能开始汽车驾驶的学习。当时流行着一句职业顺口溜“一是听诊器,二是方向盘”,张建表示,“在当时看来,公交车驾驶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职业。一个月的工资就有39.5元,还不算每天的津贴6角。”

张建的父亲是驾驶员,不过爱子情切的父亲觉得这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一开始并不支持张建从事驾驶。但进入公交公司的张建,却在保修和驾驶中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到最后他可以闭着眼睛将汽车化油器拆卸并重新组装。

 

张建收藏的成都公共交通票据

新生活的图景徐徐展开。1980年春节后,张建开始驾驶公交车。当时他负责的是6路和8路汽车,一个通往二仙桥,一个通往杉板桥,都是当时成都著名的东郊工业区。“那时候的成都东郊,可以说是自行车的海洋,工人们上班下班都是一人一辆自行车,我们开着公交车挤进去,就好像一艘行驶在自行车海洋上的船。”

从那时起,张建与成都公共交通结下了缘分。在做了4年公交车驾驶员后,他开始进入公交公司办公室、企管办等机构工作,逐渐从一名一线的公交车驾驶员成为这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管理者。“我觉得我是成都公共交通大发展时代的亲历者,”张建表示,“在我担任公交公司运营、管理相关负责人的阶段,成都的公交线路从79条增加到了200多条,公共交通的边界从城区延伸到周边的乡村地区。”

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是张建公交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地震发生当晚,当时担任成都蓉城出租车公司负责人的张建,连夜带着300余辆出租车一起前往都江堰救援。“夜里下着大雨。的士闪烁的车灯像是雨中的霓虹,那次救援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交通人的不易,也想要为他们做更多。”回来后,他首创性地为成都的哥的姐们开办了全国第一所的士文化站,包括了的士书屋、的士文史陈列馆等机构……在这个过程中,鲜少被人关注的成都公共交通历史引起了他的兴趣。

张建收藏的成都公共交通票据

一年一部成都公交著作

从一线驾驶员到公交集团高管,职务的变化使张建有机会深入了解成都公交运营的各种细节,跟公交系统中各个层级与工种的从业人员打交道,也使他对成都公共交通的过去与现在有了更充分的认知。

这所有的经历对于一位交通文史专家来讲都必不可少,而使张建退休后的作家生活水到渠成的,则是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对文字与写作的热爱。

张建喜欢文学比喜欢公家车驾驶更早。20来岁时他就尝试着自己写诗、写小说,1989年,时年32岁的张建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在这本名为《迷你情思》的小册子里,留存着年轻时张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与思考。“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渐渐不写诗了。一直到临近退休的时候,在出版社的鼓励下,我才重新提笔,开始写《从清朝开来的的士:成都出租交通史话》”。


张建作品《迷你情思》与《成都公共交通70年》

张建表示,“只是相比于年轻时候的诗歌、小说,我现在的写作兴趣变成了非虚构写作,这种写作方式让我可以向读者讲发生在成都公共交通百年变迁中的真实故事,也能和大家分享我对这种变迁的思考与认识。”

从2018年出版第一本关于成都公共交通的作品开始,张建保持着一年出一部新书的频率,关注的角度也愈加深入而细微。这当中,有《百年车风景:成都交通与影像》,有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成都公共交通70年》,也有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难得的老照片,配合着一个有40余年公共交通从业经历的作家的如花妙笔,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成都公交故事被一一勾陈,城市的过去在张建的文字与影像中复活。

数千件史料勾勒“成都交通票物遗产博物馆”雏形

“我从30来岁的时候开始收集成都公共交通相关的资料,”张建说,当时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但这个爱好一直持续了30多年,如今,张建收集的关于成都公共交通的重要票据和影像素材已达数千件,从中产生的选题不断充盈着张建退休后的写作生活。

而当初为了收集这些票据,张建也是颇费了一番功夫。“人们习惯中乘车之后很少会去保留票据,所以收集票据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事情,但票据本身对于公共交通历史的书写又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张建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次,他听闻自贡的一位收藏家手上有两张珍贵的民国时期的脚票,于是连夜冒雨去到自贡,“但是好说歹说对方都不同意。到最后,他看见我这么真诚地想要,就问我有没有东西可以和他换。他说他想要火车票,而我刚好也有,于是通过资源交换的方式,我从这位朋友手上获得了珍贵的公交票据。”

类似的资源交换在张建票据收藏中数见不鲜。换回票据后,他会认真研读上面的信息,“以前的票据都是用毛笔手写的,从什么地方出发、到什么地方去,一字一句写得清楚,”张建说,“当收集的票据足够多时,城市的公共交通记忆就自然而然复活了,这个时候去写作成都公共交通,下笔如有神助。”张建透露,他正在计划以自己收藏的票据资料为基础,打造“成都交通票物遗产博物馆”。

与如有神助的高产相伴随的,是张建作家身份的迅速变化。“我从2018年加入成都市作协,到2019年加入四川省作协,再到2020年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一年一步的提升让我自己都很吃惊。”

但事实上,张建是以扎实的作品来为自己的赢得了文学上的荣誉。采访过程中,张建告诉记者,他的《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已正式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选入为文献类图书收藏,“这意味着,这部关于成都公共交通的作品,将以国家记忆的形式被收藏。”

人物名片:

张建,作家、交通文史专家、视觉艺术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地方志学会理事。张建有40余年的公交系统工作经历,退休后主要从事成都交通文史方面写作,先后出版作品《从清朝开来的的士:成都出租交通史话》《百年车风景:成都交通与影像》《成都公共交通70年》《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等。

张建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