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9.1万条鱼游入岷江!

2021-12-16 15:22: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强

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数万条鱼从桶里、袋里倾倒而出,由斜坡滑下,瞬间消失在江水中——今天上午,通过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有29.1万条鱼游入岷江。

为增殖水生生物资源、减缓航电枢纽工程对流域水生生物的影响,12月16日,四川省港投集团岷江公司与乐山市犍为县人民检察院在乐山市犍为县共同举办了2021年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项目鱼类增殖放流活动。

增殖放流、仿生态鱼道

保护岷江生物多样性

据了解,此次放流共向岷江干流投放13种鱼类,共计29.1万尾。其中,除了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经济鱼类外,还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以及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厚颌鲂、黑尾近红鮊、华鲮。

为方便后期开展增殖放流科研监测及效果评估,放流前,科研人员已经对放流的鱼类进行了标记,并保留了分子样品。

鱼类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增殖放流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能够迅速补充鱼类种群数量,有计划的增殖放流还能促进鱼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恢复食物链、达到长效生态效果。四川省港投集团岷江公司党委委员杜双全表示,本次放流活动,对保护岷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促进水生物种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了增殖放流,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有哪些措施?

鱼行常有道。岷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鱼类常在春、夏季上溯,寻找最佳索食场、繁殖场或越冬场。航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会造成闸坝上下鱼类种群数量减少,影响水生生物和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为畅通鱼类的“生命通道”,今年9月,犍为航电枢纽工程蓄水至正常水位335米后,仿生态鱼道通水过鱼。从空中俯瞰,鱼道蜿蜒曲折,像一条小型河流。据犍为分公司工程部副经理刘震介绍,这条仿生态鱼道长约1.8公里,为最大程度模拟自然河道,渠道表面设计得并不光滑,线型也弯弯曲曲,水流坡度接近自然坡度。在水下,还布置了计数器、摄像头等设备,便于观测、统计鱼类的种类和数量。此外,为引导鱼类通过鱼道洄游,除了一些诱鱼设施,鱼道还对出口流速进行了一定设计,迎合鱼类“逆流而上”的习性。

仿生态鱼道

鱼道有效降低了大坝建成后对上下游岷江的水生态系统形成分割及原河道鱼类自然通道改变带来的影响,保障了枢纽上、下游的生态连通性。目前,生态鱼道内已有鱼儿畅游其中,这标志着犍为枢纽采用的仿生态型鱼道工程已初步达到设计效果。

记者了解到,岷江公司在仿生态鱼道和鱼类增殖放流站等环保设施建设上投资近2亿元。目前,鱼类增殖放流站土建已完工,设备安装工作计划年底完成,仿生态鱼道正在开展绿化及景观打造。除此之外,省港投集团岷江公司正在加快建设岷江(龙溪口枢纽至宜宾合江门)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岷江(龙溪口枢纽至宜宾合江门)航道整治一期工程,通过采取疏浚土生态化利用、依托整治建筑物增加生态鱼巢砖结构、天然块石材料,增加异形砼构件和透水结构的使用、增加钢丝石笼生态护滩结构等措施,促进原有生态环境的修复,为培植建造新的鱼类三场提供基础,全力打造绿色生态航道示范工程。

水上交通绿色先行

“绿航行动”进行时

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位于岷江下游,是岷江下游河段(乐山-宜宾)航电规划的第三个梯级电站。杜双全告诉四川在线记者,今年4月,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9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营;9月,二期蓄水至335米高程,实现整个项目的基本完工。机组全部投运后,平均年发电量为22亿千瓦时,可保障近54万户家庭全年用电,每年可节约70余万吨标准煤,减少1万余吨二氧化硫及2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今年6月初,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全省“绿水绿航绿色发展五年行动”(以下简称“绿航行动”)启动。“绿航行动”包括污染防治、建设绿色航道、建设绿色码头、发展绿色运输等6个方面,提出了33项重点任务。本次放流活动,是四川水运推进“绿航行动”进程中的生动实践。

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万军表示,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四川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创新驱动,不断引入生态保护整治工艺,实现水运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接下来,四川将在岷江中段建成6个航电枢纽,同时开展岷江下段龙溪口、老木孔、东风岩航电枢纽及航道整治工程建设。 “十四五”期间,四川水运将以“绿航行动”统揽水上交通环保工作,大力推进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码头建设,打造绿色运输船舶,全面提升内河水运运输效能,充分发挥水运低碳绿色的比较优势,助力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努力实现交通运输服务供给与绿色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提供支撑保障。(部分素材由犍为县融媒体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