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打开审美视野 从艺术的创造中去感受创新的价值

2021-12-21 22:17:0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刘宇男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12月21日,“艺术创新与城市创新——2021成都双年展学术交流会”在成都市美术馆A区(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报告厅召开。据了解,2021成都双年展以“超融体”为主题,自开展以来便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从2021年12月开始,成都市美术馆围绕本届成都双年展推出不同内容的学术峰会和公教活动,使双年展成为了一个全民参与的大型艺术事件。

此次双年展的策划难点在哪里?成都双年展将带来哪些影响?在当天的会议间隙,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202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记者:成都双年展的策划难点是什么?

范迪安:成都双年展的策划难点在于主题的思考和确定。因为艺术的作品,艺术家实际上是演员,在某种程度上策展人有点儿像导演,确切来说是导演,就是你要有构思,你要去选出演员。整个成都双年展的策划过程就像是这样,因为今天中国的艺术有很多种可以探讨,有很多细节可以来进行呈现。我始终觉得“融合”的“融”字具有今天最重要的时代性、文化性的意义。

我特别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融”体现成都历史、人文、传统和今天城市的创新活力。成都这个城市之所以有这样的创新活力,之所以能够来建设公园城市,有这么大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就在于这个城市的历史。而且随着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现,使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成都的历史文脉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是今天各位专家也谈到,从各个角度看今天的艺术越来越体现在交融上,交融不仅体现在形式的创新,也体现在技法的创造活力上,就像我们做学问一样,一定要在边缘地带、跨界的地域中才能产生新的活力。这就像太史公司马迁的一句名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的“际”就是边界;“古今之变”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所以艺术创作就是这个展览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者:成都双年展现在已经成为成都的网红打卡地,预约经常被秒空,您认为这算是一个成功的标志吗?

范迪安:艺术说到底是在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它的价值,我们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是非常注重展览的观众。当然展览也可以没有观众,纯粹探讨学术问题。但是我个人觉得像双年展特别要看重人气指标。重人气指标不是说一般的拿一些好看的作品给观众看,而是要通过自身学术的建构让观众在这里面有收获,我希望一个双年展能实现两方面的收获:

一个方面首先是有审美的收获,打开视野,看到今天艺术创作的活力,从艺术的创造中去感受创新的价值;

另一方面是展览在某种程度上有美育的功能。美育的功能会为观众提供一些新的知识点,提供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形态知识的认知,这也是很重要的。

记者:举办双年展的定位是什么?

范迪安:成都双年展办了很多届,包括最初的几届我也做了一些参与,但是我觉得过去缺乏一个固定的场所,这使得双年展没有落地的平台。现在有了两座新的美术馆,基本条件得到了改善。

双年展要更多的体现主题上的时代感、时代性。主题有了时代性,某种意义上首先能够得到艺术家的认同。成都双年展参展的270多位艺术家里,很多是知名艺术家。在抗疫的情况下,他们之所以选择参加成都双年展是因为他们认同成都双年展,认同成都这座城市,认同成都双年展的主题。当然在具体过程中也对我们组织者管理的严格、服务的保障这方面质量的认同。

成都双年展是一个有品质的展览。双年展作为一个当代艺术成果的汇集,许多双年展中会存在一些粗糙的地方,包括威尼斯双年展都有这种状况。不过,我觉得这届成都双年展在组织方和策展团队周密的考虑和努力下,应该说呈现出来的品质非常高。这个我觉得是特别引以为豪的。成都双年展一下子达到这么高的品质,这种“品质”也是成都这座城市生活美学品质的一种体现。

记者:成都双年展可以为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范迪安:我从很多艺术家跟我的反馈交流来看,他们觉得在天府艺术公园新的展馆里,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因为每个艺术家都很担心自己的出场、自己作品的出场是不是精彩,他们这一点非常满意。这说明大家对成都双年展有好评、有信心。

其次,大家也愈发意识到今天的展览很多,但是一定是要体现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自信。因为艺术家也是希望他们的作品能够彰显出这种自信,所以我觉得影响可能是在这里,就是今天的中国艺术在国际艺坛上要越来越有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这份信心!这个很重要。

(凤凰艺术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