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童话小镇“矿家乐”诞生记

2022-01-13 17:22:1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清平镇一角 (清平镇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欢迎再来!”1月12日,送别当天最后一位住客时,德阳市绵竹市清平镇盐井村“矿家乐”(850矿工主题民宿)老板谢正虎,将一套矿工服作为新年礼物送出,对方喜出望外。

转过身,这位68岁的老矿工谢正虎,脑海中不断浮现当年的画面。

4年多前的夏天,当九顶山海拔850米的清平磷矿850井硐,被一堵厚厚的水泥墙彻底封堵,干了30多年矿工的谢正虎,久久不愿下山,将身上矿工服衣角捻了又捻:“矿山封了,我们吃什么?”

4年多后的今天,谢正虎早已换上品牌羽绒服,常坐在这充满矿工元素的院子的竹凳上,与5岁小孙孙开心地玩皮球,时不时招呼一下外来住客食客:“矿山封了,我们又吃上了‘矿家饭’。”

九顶山下、沱江源头的清平镇,曾是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2017年,清平镇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为了给大熊猫留一片完整的栖息地,2000多个家庭赖以生存的磷矿矿山关停。保护一方绿水青山,这里探索转型发展新路,短短几年变身“童话小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谢正虎和他的“矿家乐”,就是最好的注脚。

矿山关停,茫然和焦虑笼罩全镇

走进储物室,取下挂锁,翻开木箱。谢正虎从中取出伴随他工作多年的宝贝——蓄电池矿灯。此时电池电已耗尽,无法开灯。“过去这种老矿灯充电还要加蒸馏水,现在哪个还用!”他拍了拍灯头说,作为一名矿工,矿灯是最亲密的伙伴,亲密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手机。

在结识矿灯前,谢正虎的工作伙伴主要是镰刀、锄头。

森林茂密的清平镇,耕地一直是紧缺资源。几十年前,全镇大部分田地里都是种的玉米、土豆、红薯及少量蔬菜。村民们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务农。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发现九顶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磷矿资源,全国各地厂商纷纷到此开矿,镇上许多人命运因此发生了转折。

清平镇党委书记张伟介绍,鼎盛时期全镇共有40个探采矿权,243口井硐,16家磷矿企业。下井的、跑运输的、搞后勤的,全镇直接或间接依矿而生者占了九成以上。

谢芬昌正在“矿家乐”玻璃房中忙碌。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摄

“南天门、桃花坪、一线天……”谢正虎的女儿谢芬昌,一口气说出好几个挖矿地名,丈夫付若强在矿山当安全员。“小时候,爸爸早上五点起床,煮猪食,喂猪,走近两个小时山路才到矿井,7点下井,饿了就啃苞谷馍馍和馒头,一直待到下午五六点才出来,满脸黢黑。”谢芬昌回忆。

“虽然辛苦,但比起在外打工,矿山毕竟离家更近,工资也凑合。”盐井村对岸的棋盘村1组村民刘光兰,在矿上当文员,每天整理大量文件资料,丈夫付磊是一名矿车司机。

谢正虎家“矿家乐”一角。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摄

当所有人以为这辈子就靠矿山稳定度过时,矿山却关停了,大家失业了。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清平镇在试点范围,加之生态保护修复需要,当年全镇磷矿彻底关停,职工全部下岗。

“当时,我一没学历二没技术,儿子刚出生,女儿读小学。想出去打工,又不敢走远了,不晓得咋个办。”和付若强的感受类似,一时间,茫然和焦虑笼罩着整个清平镇。

外出取经,每家民宿都有自己的主题

如何尽快帮大家找到新的生计、稳定民心,这也是村镇干部们的心头事。在一场场村民大会中,2016年夏天的那场“教训”被反复提及。

“一到夏天,这儿到处都是萤火虫,好看惨了。”盐井村一位老人说,每年6月左右,当地易发洪水,所以矿山暂停作业。2016年6月至8月,利用这个空档期,矿山公司和相关方面共同“试水”,“打急抓”建了些简易的旅游基础设施,初步打造了“清平萤飞谷”,门票30元一张。

夏日,清平镇林间萤火飞舞。(清平镇供图)

没想到一炮而红,引来四面八方游客前来打卡。“当时游客车子没地方停,队伍都排到两公里外的隧道口了。许多游客给钱给村民,要求打个地铺都没位置了。”这位老人说。

夏日,清平镇林间萤火飞舞。(清平镇供图)

“这是个教训,也是个启发。我们这里生态资源这么好,可以搞生态旅游。”干部群众分析,清平镇确实很有优势。

不缺看的。清平镇背后就是九顶山,森林覆盖率超90%。河流穿村而过,冬暖夏凉。

不缺住的。2008年地震后,灾后重建让不少村民建起了更大更新的楼房,可以改造。

不缺吃的。玉米土豆红薯多,野菜野菌也不少,还有人养鸡养鸭,山腊肉更是一绝。

不缺品的。清平镇一些村落,曾是羌族居民聚居地,保留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缺什么?缺经验,缺思路,缺耍的。

清平镇一角(清平镇供图)

在多次举办就业培训,鼓励村民外出务工的同时,清平镇组织干部群众赴外考察学习发展生态旅游,明确了美化绿化房前屋后,打造特色民宿、农家乐的思路,尤其要求每个民宿都要有自己的主题,实现差异化竞争。

谢正虎的“矿家乐”由此诞生。入口是一把断了的矿镐造型拱门,进门左侧有一堵矿井造型的3D墙,洞口接出一条轨道,轨道上停着一辆从山上运下来的小矿车。

大厅左侧墙上,挂着下井作业常用的箢箕、斗笠,右侧墙上嵌有自行车、机械齿轮等模型,就连客房都是以当时矿山“生产科”等科室命名。

在这家“矿家乐”里,不仅能看到、摸到挖矿工具,还能穿上定制的矿工服,品尝矿工餐。“过去下井挖矿很让人担心,为祈祷平安,大家会在一年中的某个日子吃一道鸡肉做的菜,我们保留了这道菜秘制鸡。”谢芬昌说,这就是“沉浸式体验”。

谢正虎家“矿家乐”一角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摄

刘光兰家的民宿叫“羌山小院”,主打羌族文化元素。“客人多时,我会穿上民族服装,和大家一起跳民族舞蹈,大家乐在其中。”

去年,谢芬昌和刘光兰家收入均超过了10万元。

2016年至2021年底,清平镇从事餐饮民宿的商户从2户升至180余户,年接待游客人数从3.5万人次增至30余万人次。去年,全镇实现旅游收入约6000万元,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

凝聚合力,从“老三变”到“新三变”

谢芬昌等家庭的发展故事,作为“创业之星”写在了盐井村宣传展板上。展板的斜对面,一处建有星空帐篷、咖啡屋的营地,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不远处,一列观光小火车正载着小朋友“呜呜”行驶。

矿山关停不久,村集体就成立了金色清平旅游开发公司,分批建设旅游设施,打造旅游项目。刘光兰加入公司后,已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露营业务负责人。

公司总经理廖友平说,观光小火车路线2.7公里,单程票价20元,来回30元,每天都有人坐。露营基地若自带帐篷,收50元场地费,也有现成帐篷可用。“去年7月和8月,仅露营项目就创收60万元。”

清平镇一处帐篷露营基地(清平镇供图)

提起如今的清平镇,绵竹人常常用“磷矿重镇到童话小镇”来形容其巨大变化。

“我们总结了清平的老三变和新三变。”张伟说,过去是“矿区变景区、矿车变火车、矿工变老板”,现在是“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

为啥第一句不变?清平人认为,建设绿水青山是永恒的任务,只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发展的根基才更加牢固。

为啥第二句和第三句变了?张伟解释,这体现了干部群众对发展视野和发展目标的拓展延伸,深刻认识,“我们不仅要建好民宿、农家乐,还要发展更多生态产业,实现更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家园正在变花园。盐井村大大小小的民宿间,处处是花草植物。在临公路一旁,谢芬昌最近还建了一座玻璃房,里面可以煮咖啡、煮茶、看书,路旁是由一辆辆矿车为盆,而建造的花台,绿意盎然。

清平镇一角(清平镇供图)

颜值如何变产值?清平镇谋定“高颜值旅游目的地”新定位,将对现有设施、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升级打造小火车环线景观带,打造“清平萤飞谷”、观光小火车、大熊猫科普宣教中心和棋盘文化部落等一大批旅游靓点、打卡热点。

同时,围绕土壤、气候特点,精细开发以猕猴桃、银杏果、高山茶为核心的特色种植业,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野药蜜、跑步鸡、知猪侠等特色农产品,持续扮靓“清平生态、清平山货”等特色金字招牌。

采访临别,谢正虎拉着记者,一定要尝尝他家的秘制香肠,“我要把矿家乐办得更好,像这香肠一样做得更香!”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