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肺癌术后管理模式,川渝共同完成的这项研究有多神奇?

2022-01-15 17:22: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袁东山

四川在线记者高杲

一篇学术论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1月8日,由四川省肿瘤医院教授李强、重庆医科大学教授石丘玲教授牵头,联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江油市人民医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成果,在全球最顶尖肿瘤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

这项研究首次验证了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主动症状监测-预警-反馈全程管理模式,将加速肺癌患者术后康复。

事实上,它的意义还不只如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研究通过医患共同参与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模式。具体表现为,在治疗方式上实现了“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在管理模式方面将“院内管理”变为“围手术期全程管理”。

攻坚

5年科研攻关,攻克难题迈过了3道坎

肺癌作为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20万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肺癌患者术后康复备受医生和患者关注。

“肺癌患者手术后通常有两怕。”从业多年,李强感受颇深:患者一怕症状重但检查结果好被“提前出院”;二怕出院后没人管,不知道哪些症状可以慢慢养,哪些症状需要去医院。

因此,构建出一种让病人满意、医生接受,能延续到患者出院后康复期并提升康复效果的新模式,成为李强等胸外科医生共同面临的课题。

改变源自2017年。这一年,李强团队和石丘玲团队密切合作,开始研究以“监测-预警-反馈”为核心的中国肺癌患者术后主动症状管理模式。

“探索的过程十分艰辛。”本项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戴维提到,为了攻克研究,在5年的时间里,他们迈过了3道坎,分别是预警症状的确定、平台搭建以及建立工作协同机制。

其中,最难的是预警症状的确定,因为这关系到整个监测是否科学和准确。该团队花费两年时间,调查了本土500余例肺癌患者的术后和出院后所有症状,同时结合国外症状学的量表,从16个症状中提取了疼痛、咳嗽、气短、乏力和睡眠不安5个预警症状,并设定了预警阈值。“这5个预警症状不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而且更适合于中国的肺癌手术患者。”

同时,这一项研究还创造了多个全球第一:首次在全球验证了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主动症状监测-预警-反馈全程管理模式;首次在中国文化背景和医疗体系下,证明了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主动管理模式在外科领域有效且有较好的可行性。

应用

将在两个方面突破,距离大规模推广至少还需要5年

李强演示了这一研究的应用:患者通过在小程序上填写自身症状、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等信息,系统会自动监测患者状态程度并判断严重程度,发现异常自动预警并传输给医生,随后医生主动及时介入处理。

“这相当于在身边配备了一个‘电子医生’。”同时,李强还提到,目前这一应用已经在全省多个中心使用。

这对患者和行业来说都是改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介绍,多年的实践证明,经常性对病人进行随诊,开展全程管理,能够使住院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明显下降。另外,不少业内人士也提出,通过医患共同参与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模式,实现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中为中心”的转变。

林桐榆透露,未来,这一研究还将实现两大突破:一是扩大应用范畴,从胸外科拓展到整个医学领域;二是拓宽应用范围,从全省拓展到川渝两地甚至全国多家医院。

“但距离大规模推广至少5年以上。”虽然取得了多项突破,戴维却表示,目前只是完成了初步探索,要实现真正的落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平台的建设和优化医护人员的协同机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推荐